《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有什么区别?
而在最近的40次里,从西米钓鱼开始写是多么的无聊和无用!贾宝玉又变得孩子气了,“四美”的言行简直让人看不出性格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用?我不会在心里留下痕迹。和前80次比,曹雪芹根本没法比,但哪怕一个字也能体现一个人物,让人觉得像在说话。
后来就更不对了。宝玉其实读书很努力,这没什么;可怕的是,在82回里,黛玉居然鼓励宝玉拿一本“略显冷漠”的书来读,为的是出名!我永远不会原谅高鹗把他的想法强加给黛玉,因为我不能忍受黛玉说这样的话。
从此只是对事物的直白描述和清晰表达。只是黛玉之死写得好:一方面是新婚,一方面是惨死。强烈的反差使黛玉之死更加悲壮苍凉。
可是宝玉回到104说了什么?晴雯毕竟是个姑娘,也没多大好处。我告诉你吧,他死时我会为他写悼词。...
太好了。在高鹗的作品中,宝玉因为闲着没事就牺牲晴雯,牺牲黛玉是为了让黛玉不恨他。这样宝玉就不会那么坏了吧?
如果你读过曹雪芹写的《芙蓉的女儿》,你会觉得104这个地方的人物是多么扭曲。...
总之,我认为《红楼梦》最大的败笔是后四十回,只是一个简单的叙事结局,完成了人物的命运。至于作品思想的一致性,人物性格的把握,各种线索的处理,说是狗尾巴继续貂也不为过。不过在所有的续作中,这个还是比较不错的。
2.在《红楼梦》续集中,高鹗说,“桂兰齐放,家庭恢复到开始。”
曹雪芹对贾宝玉的人生愿望是“补天”,“重视孔孟之道,致力于经济之道”,这是传统入世思想的反映。孔子一生活在帝王之中,不得安宁。为了人民,他“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在各种各样的烦恼和挫折中,他探索了拯救之路。听到风声会让贪婪的丈夫变得廉价,让懦夫变得坚定。而“贾宝玉”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传统的补天已经变成了一个遍布天下的功利主义者,他只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富田”和“温柔乡”。传统的入世对现实世界没有帮助,整个男性世界对末世也没有帮助。他拒绝了修补天堂的责任。所以《红楼梦》对金陵十二钗的判断和《红楼梦》中的十二首歌,都是佛道精神的表现。老子的生存本体论观念是道与德的统一,即自为与自存的统一他崇尚清静,反对斗争,表现为不出人头地,“闭门反交,同光共尘”,不为众人所知。一方面,曹雪芹肯定了儒家思想,但他无法调和功利与自由、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所以,当宝玉的第二个人生理想——爱情也在《红楼梦》中半途而废的时候,曹想不出任何存在的意义,就安排宝玉最后的结局,以一个和尚归天,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其实是从入世的极端到出世的极端。在曹雪芹精心构建的《红楼梦》中,有一条天缝。在续集中,高鹗告诉贾加“桂兰齐放,家路回来了”,我想这应该是让《红楼梦》成为一部完美作品的最后一笔了。但由于与曹雪芹之前的思想不一致,读者的指责已经封存了他的光彩。
曹雪芹的《白土地》象征着世间万物化为乌有。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高鹗在《红楼梦》的结尾试图在虚无中建立另一个人类家园。人类社会不是轻易结束的,而是前进的。人类的使命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作为通灵宝玉,石头已经回到了荒山,但作为身体,宝玉可能还留在古佛寺里,依然不在人世。曹雪芹是反封建还是封建?社会制度是后世的理论,他们只是在自己内心的驱使下,用高超的艺术手段来反映生活。
如果说有什么书是我重读次数最多的,那就是《红楼梦》。每次读的时候都能看到新的东西,能欣赏到以前忽略的东西。我一直以为作者什么都说了,但转念一想,发现原来的意思是如此之深,真的很难在这里为他隐瞒真相。而这是我看其他小说欣赏不到的。就像看那个魔盒,一直打开,里面还是有盒子,好像可以永远打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能接受《红楼梦》已经过时了。
至于高鹗的续作,看前八十回和看后四十回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看后四十回的次数至少要去掉前八十回。如果说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是“天理”,高鹗的后四十回是“人情”。高鹗用尽浑身解数写出了黛玉的香玉陨,但曹雪芹从一开始就因为温香软玉、太平盛世的面纱中隐约透露出的冷气而心软至极。面对这样一个象征性的家庭,有点心软,给了宁国府一个交代,荣一个还算丰收,还有贾兰的高中。连宝玉也回报了父爱。当然,为了不显得突兀,高鹗赶紧找了一个勉强算起因的事件,提前圈了人。否则,这样下去,真的会发展到那一段。他老人家挡不住荣宁二房的结局,那就是“地好干净!”所以写人情,儿女情长可以极端(极端是极端,但也是庸俗),但说到整个社会,高先生的才华就没那么有魄力了(大概和没有曹雪芹的生活背景有关)。
我看过《红楼梦》的三部续集,都是先后来自高和湖北的人物。我看过《摩登时代》的一部续集,不如高和湖北。高鹗更忠于曹雪芹的本意,但不够彻底。如果曹雪芹知道地下的事,也可以闭眼。
四
这篇文章是最详细的:
黛玉伤心见爸(第八十七回)
失意者失意,新哭痕之间有旧哭痕。
[描述]
黛玉在毡包里挑衣服。当她看到宝玉送给她的两条旧手帕,上面有她自己的诗时,她“被什么东西感动了,对过去感到遗憾”。对偶描述了她的眼泪。
[注释]
1.“新啼痕”句——宋代秦观《鹧鸪天》词:“新啼痕与枝头游莺之间有旧啼痕。”
[评论]
作者没什么新东西可写,所以经常翻八十年前的旧账,总觉得“触类旁通”。他所伤害的“感情”不仅模糊,有时还与他所触及的“事物”无关。这里有一个明显的例子:书上隐约说,戴宇见了帕,就想到“初来时与宝玉的旧事”,不知道“旧事”指的是什么。紫鹃道:“那些年宝二爷和姑娘年轻的时候,都是闹着玩的,一会儿好,一会儿烦。要像现在这么恭敬,哪里能白白浪费这些东西?”事情很清楚:当时宝玉被打,黛玉怜其知己,为之痛哭,宝玉遂将此物赠与帕,以表心意。黛玉感觉到了她的用心,更是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跟《刺丝经》有什么关系?这能算是“玩笑”吗?看到一方手帕,想起往事,怎么能说“失意人更失意”呢?作者根本不明白曹雪芹写那个情节的用意,只好瞎说。
遥望江南,许愿文清诗二首(第八十九回)
陪伴在你身边,独自规划未来。没想到,风暴从地面开始,身体的生命实时停止。哪个更软?
东方之水死,西方之水不归。想象无梦草,添衣而见崔。脉搏让人担忧!
[描述]
天气变冷了,严明到书房里给宝玉送衣服,又拿来晴雯的打补丁的麻雀金毛。宝玉见事伤心,便关了门,点了香,摆好果子,拂去红笺,写道:“易大师鸿烧福清知:饮茶真香!”然后我就写了这两个字。
[注释]
1.未雨绸缪——深情。这两句话的前三个字是连在一起的,容易造成歧义,让人误以为“未雨绸缪”的人是“同伴”。其实就是说宝玉对他的同伴晴雯是有情的。
2.谁心软——你又会跟谁说话?
3.梦幻草-传说中的异草。东汉郭喜安《洞鬼水平》中的故事: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想再见他一面,却得不到。东方朔拿出一棵不同的草放在他的怀里,那天晚上他梦见了李夫人。故有梦之草之名。
4.崔——指麻雀金裘。
[评论]
曹雪芹“冒着晴雯的病去补鸟的金毛”这一段当然写得好。但是,有必要用那句“死去的人和死去的人都在儿子的歌词里”来重提旧事吗?续集认为这种呼应可以使他的补笔借助上一篇获得艺术效果,于是模仿“编造芙蓉”的情节,焚香沏茶,许愿祭亡,填“望江南”四个字。这真是欠考虑。他没有想到他不应该在鲁班面前做斧头。有《荷花的女儿》这样优秀酣畅淋漓的小品,两句轻佻的诗算什么?而且,它的意思和措辞也太俗了!晴雯若知道,听见宝玉向她咕哝些肉麻的话,便说:“不用蝎子螫你!“原著中缺少的东西应该补上,但没有必要在原著最有力的部分增加细节
赞美黛玉(第八十九回)
亭亭玉立的树木迎风招展,冉冉·香莲暴露无遗。
[描述]
这是对黛玉美貌的描述。
[注释]
1.婷婷——站得高。玉树是美丽身材的比喻。实用主义的杜甫饮酒
八仙的歌:“一个年轻漂亮的男孩是肖骁的弟子,他用白色的眼睛看着天空,像风前的玉树一样明亮。”
2.冉冉——也被称为“帕斯”,看起来很虚弱。
[评论]
现在,在宝玉眼里,是多余的。语言的粗俗不堪。作者以为他在赞美黛玉,其实连宝玉都被他丑化了。
戴宇照镜子(第八十九回)
细细的影子在春水里闪着光,你一定可怜我。
[描述]
这是作者感叹黛玉在病中照镜子自怜的延续。
[注释]
1.泉水-比喻镜子。
2.青-人们的昵称。这里指的是镜子里的形象。
[评论]
这两首诗抄自明代言情小说,在这里写成小说词,也是续集的老把戏。故事源于明代《小青传》中的(如曾):小青是武林中的妃子,姓氏未传(一说与冯同姓,为忌讳)。她早慧,诗工。十六岁时与盛丰结婚。天生一个嫉妒心强的女人,小青被命令不要住在孤山。杨夫人劝小青不要嫁人。如果你不服从,你就会生病。一生画家遗像,自饮而亡,十八岁,葬于西湖孤山。他的诗是《焚残草》。这里广为流传的是续集拍的那两句话,也就是他在临池拍完片子后的所作所为。明代,徐苑以诗来表演他的戏剧《春波影》。小青的故事见于明代的《陈元明传》,张潮的《玉初新志》也有记载,景尧新编的《西湖志》、《西湖志》均有收录。阿英小说《聊天》区分真假。冯小青全诗说:“欲新妆而画之争,不知昭阳何处。细细的影子从泉水里照出来,你一定要可怜我,可怜你。”红楼梦续集作者接这种作品,编几句话冒充原著,真是曹雪芹的不幸。
叹黛玉之病(第九十回)
心脏病必须用心药来治,解铃还须系铃人。
[描述]
黛玉偷听雪雁和紫鹃的谈话,说王叔叔和宝玉说过话,她心灰意冷。突然,她病得很重。后来她才知道是误会,病情也渐渐下降。所以作者继续发这个感叹。
[注释]
65438+有一天,法眼问大家:“谁能解开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他们面面相觑,谁也答不上来。这时候正好法灯来了,法眼也问他这个问题,法灯回答:“绑的人可以解开。”法眼听了很高兴,对大家说:“以后不要轻视他!”后来法国灯的回答被总结为“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就成了一个成语,用来说问题是谁造成的,应该由谁来解决。
[评论]
按照肥评的建议,在曹雪芹的手稿中,黛玉先死后泪,宝玉后婚。当然,续集里也不会出现宝玉突然痴呆的情况(二十回胖评说宝玉和宝钗后来结为夫妻时谈旧事),写得现实多了。可见,怀疑黛玉与宝玉订婚,或者知道宝玉会娶宝钗是她死亡的唯一原因,都不是曹雪芹的本意。《红楼梦》虽然写了很多关于孩子的故事,但并不是以爱情为中心,也不是一本提倡“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书。它的思路要宽广得多。试想宝玉被板子打,黛玉流了多少眼泪!你怎么知道她后来的“泪流满面”不会是因为她无能为力看到宝玉多受点苦?黛玉的思想也要发展。仅限于描写黛玉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对自己的悲痛,只能证明续集的思想境界不高。
寻找玉书(第95回)
嘿!来的无影无踪,去的无影无踪,在青脊峰下走向古松。要追求,山重。来到我们的门前微笑吧。
[描述]
宝玉丢了通灵玉,一家人到处寻找,测字占卜都没用,便请妙玉帮忙。据说这是狄咸在沙盘上写的。
[注释]
1.伏羲,一种传统的占卜问卦的迷信活动,完全是骗人的把戏。
[评论]
曹雪芹的手稿里,宝玉后来丢了玉,但情况和续集里写的完全不一样。首先,玉是从宝玉枕下“偷”出来的(第八胖评),并不是自动消失的;其次,元(二十三脂评)殿前有“凤姐扫雪拾玉”(不知是不是通灵玉)之事,现在没有了;最后不是和尚送玉救宝玉,而是“甄宝玉送玉”(十七八回点评)。虽然丢失的手稿细节不详,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在曹雪芹的作品中,事件的发生顺序是按照现实生活中可能的形式来描述的。该书续作是第25次使用“颜魔大叔大嫂遇五鬼,通灵玉瞎其眼遇双真”的情节。续集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简化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依靠离奇的情节获得戏剧效果。比如,他可以在同一天、同一个时间,让宝钗“成为闺中之礼”,让黛玉“离魂恨天”,因为这种安排的主要难点已经排除了——那个“古怪古怪”的宝玉已经完全解除了武装,他已经成为一个失去通灵玉的大傻子。所以要把玉丢失的故事和下落讲得尽可能的神秘,于是派住在官家的妙玉扮演一个女巫的角色,让她念咒耍把戏,从而得到书中这些通畅的话,为以后的和尚送玉制造舆论,最后被和尚道士挟持宝玉。
叹黛玉之死(第98回)
一缕香魂随风散,哀愁入梦夜!
[描述]
这是作者在黛玉去世时写的。
[评论]
对仗是旧小说中的老生常谈,与曹雪芹用“粉碎桃花”的感叹作为比喻,具体描写尤三姐自杀时的死者形象完全不同。续集对黛玉之死的书写,有点像一个老婆婆说的——不是小事。如“晴”“撑着点”“发泄多了,呼吸少了”“手冷了,连眼睛都散了”“叫人拿水给黛玉洗”“我浑身是汗”“身体渐渐凉了”“叫人乱穿衣服”“翻一次眼”...我不怕伤害别人。如果曹雪芹写尤三姐的死,写她如何挣扎、抽搐、喘息,最后死在血泊中,会得到什么效果?秦可卿,金钏儿,晴雯的死,作者没有落笔肯定,“不是为,一定不是”为了写死而写死,曹雪芹是不屑这样做的。至于续作者,黛玉最后被称为“宝玉!宝玉!你好……”并且怀恨而死,不仅不符合她生前对“甘露”的报恩承诺(如今结局竟然是“以德报怨”),而且最后还否定了黛玉是宝玉真正的知己。
来自尘埃的歌(第120回)
我住的地方,青脊之巅;
我在鸿蒙系统太空中游泳。
谁随我而死,谁跟随我?
他无边无际,真是极大的浪费!
[描述]
母亲葬在金陵的贾政,先是得到宝玉升官失踪的消息,再知道他被“赦”复职,急忙回京。一个雪夜,在灵异(今江苏省常州市)划船时,我看见一个秃顶的人,赤着脚,披着一件红色的猩猩毡斗篷,向他跪拜。我仔细一看,知道是宝玉。正说着,忽然来了一个和尚,把宝玉抬走了,听说三个人里有一个人在唱这首歌。
[注释]
1.——见《红楼梦》宋注导言。
2.“谁和”——谁跟我走,我跟谁走?
3.大荒原——也就是小说开头提到的大荒山。
[评论]
鲁迅认为,宝玉在续作中出家“未必与作者本意相差甚远,但披一件大红猩猩毡斗篷祭拜其父,令人诧异。”(绛洞花主简介)据说“僧人虽多,但有几个能披上如此宽大的斗篷,无疑是‘神圣非凡’。”(《睁眼说瞎话》)肯定了宝玉出家续集的安排,指出了描写中的根本不足。
一个和尚把宝玉抱在一起的描写也与作者本意不符。宝玉出家是他“远”的行为的突出表现,即所谓“人极毒,不能忍”,是他叛逆的性格与他感到愤怒和绝望的现实矛盾的结果,态度要坚决。看看甄的死。他只是说,“我们走吧!”只要“抓住道人肩上的带子,背在背上”就行了。立正!是他主动去抢道士,催他们离开,而不是续集里被宝玉这样的佛门高僧“抓住”,叫他“马上离开”。智延斋看了后半部稿子,说《走吧》真是悬崖勒马。如果成功了呢?“意思是说甄的决绝态度,真的像后来宝玉出家,别人做不到。曹雪芹写刘香莲出家,犹如拔出鸳鸯剑,斩断烦恼,一去不回头。但宝玉、印石、湘莲坚决抛弃的,续集作者本人却很热心。所以,当他违心地写下这样一个结局时,不可能不流露出惋惜、留恋和不得已的心情。在这里,我们只是用薛宝琴的两句诗来评价续集:“涉难止,莫怪他人笑勤。"
《出尘之歌》本来应该是一个极好的表达宝玉愤世嫉俗思想的机会。但是,整首歌里所有的词,就像续集里所有的诗一样空洞。无非是宝玉回了荒山青脊峰,连歌者都故意不清。看来宝玉、和尚、道都成了真正的神仙人物了。
五
最近的四十次我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了。
以下是一些临时阅读的例子,有点乱,不系统。
是我自己的一些感受,请多收录。
抛开整个故事的结构和书中人物结局的安排,
高鹗对人物的把握自然远不如曹雪芹。
客观来说,续写红楼的能力和文字功底当然不平庸。
而杨米高的原著在前,在后,自然相形见绌。
我第一次读红楼的时候,是六年级。那时候我只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来读。
里面还有很多我看不懂的地方,我自己跳过。
自然,我们也说不出前后作者的文笔有何不同。
说也奇怪,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中国的高中一路上读的古文也多了起来。
《红楼梦》每年都拿出来看,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渐渐明白,每次看的理解都不一样。
不知道从那个时候开始,自然感觉最近四十回文风变了。
我渐渐明白了张爱玲说的“80后,人物的文字变得无趣,面孔变得恶心”。
为什么后四十回的人物张爱玲觉得他的文字很无聊?
曹雪芹运用北方口语的能力灵活巧妙。
《红楼梦》完成了高度成熟的文学语言。
朱光潜在《谈文学》中,以《红楼梦》28集,宝玉如黛玉般诉说心迹为例:
“女孩来的时候,我没有陪她倔强的笑。和心爱的姑娘一起,我拿了。
我爱吃,听说女生爱吃,就赶紧收拾好放好;等待女孩的到来,
一桌吃饭,一床睡觉。领导没想到的是,我怕姑娘生气,就替领导想了想。
我心想:姐妹从小到大,不管是亲是熟,到了人生的尽头,都比别人看得清楚。
现在,谁指望姑娘这么体贴,不把我放在眼里!"
就像朱光潜说的,从头到尾看这么大的车,很流畅。
“多么流畅而富有表现力,没有做作或拖沓”(朱光潜)
看完这一长串,可以知道声音,心情,心思,但是最后四十遍真的少了很多。
前80回,嘴比刀还锋利的黛玉小姐,后面真的很郁闷。
贾雨村八股文中的一段话,是对黛玉人格的极大侵犯,是极大的错误。
(黛玉绝不会要求宝玉求功名,更不会说“功名更贵”)
后四十回的凤姐也是完全黯然失色,尽管世风日下,家道中落。
但她是冯辣椒,玩花花绿绿的衣服,羞于说自己有病。
黛玉死后,她为了安慰贾母而开的玩笑,实在是太出格了。
相比元宵晚宴上大家努力想听到的五十四个笑话。)
九十四回,用“娇羞胆小”来形容凤姐,真的很奇怪。
后四十回最黯然失色的可能就是原本鲜活的人物模糊了面容。
曹雪芹的人物塑造非常细致。不管他的地位如何,他的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的穿着、生活、行为、言语都在塑造人物。
宝钗姓冷香湾,她住的吴恒医院简朴如雪洞。这个女孩的性格已经凸显出来了。
黛玉的潇湘馆,她住处的香药,她平日教鹦鹉欣赏的诗词,
不用用形容词,就能知道这个女孩平日里过着多么如隐士般诗意的生活。
后四十章的作者可能才华有限,但在描写人、事、景的时候就懒多了。
第八十五回黛玉生日,高鹗这样描述它:
"黛玉换了一件清新的衣服,打扮得像阴间的嫦娥,又羞又笑地出来见众人。"
曹雪芹从来不用真笔来描写黛玉的脸和衣服。她就像一个仙女,她不同于世俗。
就算要形容,曹雪芹的作品里也没有“新衣”这一说。
他有一件半旧的银花红花上衣,宽松的锦边绿绸裤,弹力墨袜,厚底红鞋(宝玉)
蜜色棉袄,玫红、紫、金线,披肩,葱黄,紫菱棉裙(宝钗)
有五色蝴蝶乱跳(宝玉)与秋香色蟒蛇和白狐的腋和箭袖。
有一缕金色的蝴蝶穿着红色的锦缎窄外套,上面有彩色的雕花丝绸,一只绿色的银老鼠挂着一条玉绉裙子(凤姐)
.................................................................................................................................................................................
八十五回接着描写家庭团聚,曹雪芹描写得很详细。
他不会用那句“这里有亲戚,来来往往,吵吵闹闹,满门车马,
丢西姆的故事满满的。真的是现成的成语:花开花落,蜜蜂蝴蝶兴风作浪,月满海天。
翻翻书,找到了一些例子,当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