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古代有厕所吗?古人是用来上厕所的吗?

在当今的生活中,马桶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卫生设施,舒适方便,还有一种智能马桶,可以电动水洗烘干。那么古人是怎么上厕所的呢?

如果你有农村生活的经验,那么这个问题很简单,旱厕。古代的厕所形制很难考证。如果按照现有文献推测,他们的生活区很可能没有单独的厕所。需要方便的时候,找块空地或者挖个洞就行了。所以最传统最常见的马桶就是一个带盖板的坑,盖板上有一个长方形的孔,方便人蹲在上面。这种形式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着。

到了战国末期,人们发现猪粪和人粪可以在猪圈里混合发酵,形成效果良好的农家肥。所以,为了方便打扫卫生和施肥,人们把厕所和猪圈放在一起,称为“更”。先秦时期的坎一词一般指猪圈,后来开始指猪圈、厕所。在汉代,事情死了就像事情发生了一样,事情是要被对待的,也就是死了的人要像活着的人一样被对待。所以很多和生命有关的东西都会被埋在他们的墓里。其中,有一个厕所的模型。

这种厕所建在猪圈旁边。建的时候厕所都是高高竖起,有梯子坡道供人上下,这样粪便就可以掉到下面的猪圈里给猪吃了。这样可以减少污染源,清洗更方便,有助于资源再利用。此外,还出现了男女分厕的情况。

但是,那时候的人“蹲”,这种蹲法和现在不太一样。Xi安博物馆里有一个“绿釉陶猪圈”。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窗户下面有两个细槽,与窗户平行。换句话说,现在的人蹲在坑的两边;那时候人蹲在槽的前侧,还能抓住窗户稳定重心,努力工作。有人认为这种习惯可能与当时人们的衣着有关,宽大的袍袖可能不适合蹲着跨过去?

对了,说起这种带坑的厕所,就不能不提到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没尊严的君主——晋景公。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26代君主,距今已有2600年。晋景公晚年得了重病,做噩梦,就找了个巫师解梦。巫师特别诚恳,说:“陛下,新上市的麦子不能吃。”

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明显晋景公不会活着收割麦子了。转眼间,收获的季节到了,仆人们奉上新麦制成的大米。晋景公命人捉住巫师,打算让他亲眼看着自己吃新麦,然后杀了他以解恩怨。

然而,就在晋景公准备吃饭的时候,他突然觉得肚子有点胀,决定先去厕所。这是一个可怕的事件。一个国家的国王掉进粪坑淹死了,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厕所史上的一大亮点。最终,金还是没能吃到新麦。他去的厕所很可能有一个大洞,一个深坑,所以才会发生这种事情。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出现舒适方便的厕所?事实上,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晚期,就出现了形状非常相似的坐便器。

2006年,在浙江安吉县五福村的一座楚墓中,出土了一件保存完好的漆马桶盖。它由坐板、脚和脚座三部分组成,通过榫头和榫眼连接。所谓马桶架,就是可以放在马桶上的架子。虽然不如现在的马桶多功能,但可以让人如厕时感觉更舒服,不用蹲到腿。这个马桶座圈框架的形状是前窄后宽,有点像马蹄铁。座板内侧特别做了向下的凹弧,舒适度应该很好。

在汉代,最早的抽水马桶出现在贵族的生活中。在河南省商丘市的邙山,有一座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石墓,它就是梁孝王皇后的墓。

谁是梁孝王?他叫刘武,是汉文帝的次子,汉景帝的同母同弟。在妻子李的墓中,有客厅、卧室、冰室、马厩、粮仓、厕所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一整套石厕所。

在这个石头马桶下面,凿了一个石坑作为粪坑,后墙上凿了一个冲水管道。马桶的坐垫是两块垂直放置的石板,顶部呈弧形。坐垫后面还有可以倚靠的石板,前低后高的踏板。人坐下时可以靠在靠背上,脚自然落在踏板上。它们的脚趾低,鞋跟高,非常人性化,还刻有精美的花纹,美观防滑。此外,马桶一侧还有宽大的扶手,可以防止你起身时摔倒,非常贴心。

因此,2000多年前,中国的古人就开始使用更舒适的厕所。当然这些都是贵族用的。哎,古人上完厕所用什么擦?

今天,有卫生纸和湿卫生纸。西汉初期,中国也出现了纸。但此时的造纸方法效率低下,质地细腻的纸张稀缺且价格昂贵,作为卫生纸毫无价值,而那些廉价的纸张质地粗糙,结构松散,难以体验。古人用的是什么?我们推测,这种生活最基本的一面,对于底层的人来说,可能千古不变。所以穷人很可能用树叶、疙瘩之类的东西。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有专门的卫生纸吗?

1979年,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出土了一些西汉木简,里面居然存放着类似粪便的东西。看起来,垃圾条应该被用作卫生纸——也许称它们为厕所纸更合适。这是古人的卫生纸。南唐皇后李煜曾为僧人削厕以示虔诚,用自己的脸测试光滑度,可以说是非常辛苦。敦煌马圈湾后关遗址、玄圈遗址、韩居严家渠遗址出土的大量汉简,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但绝大部分是从坑里挖出来的。想想这味道...考古学家真的很难。或许,当时的人们也有废物利用的想法?

那么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纸的呢?目前大概是唐朝的时候。阿拉伯人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载“中国人(唐人)不讲究卫生,所以便后不用洗,而用中国制造的纸。”但尽管有这种情况,当时纸还没有普及,纸完全取代抽水马桶还需要很长时间,大概是在元明以后。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古人有“敬惜汉纸”的习俗,二是当时的纸价还比较贵。

当然,以上所有情况对于皇室来说都是例外。他们对什么都很讲究,卫生纸也可以是丝绸的。据文献记载,明朝孝宗时,皇帝用丝绸,用完就扔掉。一个宫监把它们收集起来洗干净,堆积成一个窗帘一样的东西。明孝宗一看,不知道是什么。被告知用完之后,他觉得太浪费了,就下令以后不要用蚕丝代替卫生纸。

《宫女谈录》中也提到,慈禧太后使用的卫生纸要经过各种加工。首先,宫女要剪一大张白色棉纸。考虑到不带毛的纸太滑,带毛的纸太涩,需要在纸上喷水至潮湿萎蔫,再铺上湿布,用热熨斗烫两遍,才算完整,折叠待用。

解决了以上问题,上厕所难免又多了一个麻烦,就是气味难闻。古人是怎么去异味的?

第一种方法是从自己开始,用干枣之类的东西堵住鼻子,只要闻不到就行。关于这一点,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西晋时,琅琊王家的一位重要人物王敦娶了晋朝皇帝司马燕的女儿为妻。《世说新语》记载,王敦刚迎娶公主时,有一次上厕所,看到厕所的颜料盒里有一些干枣,是用来塞鼻孔的。但王敦是个小丑。他以为在厕所还能吃水果,就把这些干枣一口气全吃了,闹了个大笑话。

第二种方法,从外部,想办法消除气味。最简单的就是通风和照明香料。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厕所里放点东西,比如香灰。这种方法应该很受养猫的朋友欢迎,因为它和猫砂盆里的猫砂差不多。对于清洁,可能更有讲究,比如“元四家”画派之一的倪瓒。在他的厕所里,不是香灰,而是白鹅毛。“你下去,鹅毛盖着,就闻不到污浊的空气了。”

袁妮赞(1301 ~ 1374)

在了解了所有这些关于古人上厕所的方面之后,我不禁感叹现代生活是如此的方便。假设有一天“穿越”能实现,上厕所大概会是一件光秃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