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青瓷花瓶_周公青瓷花瓶碎了。

如何鉴定宋元明龙泉青瓷瓶唯一断代

龙泉瓷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特征,观察器物足,熟悉火石红特征。龙泉的釉色一般较厚。无论是什么颜色,釉色都是纯正的,层次变化不明显。由于釉相对较薄,莲花花瓣和突出的边缘略呈白色。几乎每件器物的底部都有燧石红,有的多,有的少,但都是围绕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的。颜色自然纯净,燧石红的走向自然不规则。脚磨损了,火石自然磨掉的地方可以看到灰色的轮胎。元代的一些碗碟底部有一圈烧渣痕迹,星星呈圆形,与胎骨胎色一致。有的有大小不一的密而细的气泡;有的浮在釉上,有的在釉下,但分布绝对不规则。龙泉瓷一般不开,有的釉面有裂纹;一些低温的龙泉瓷,碎片很多,分的很细,大小不一,自然分布。龙泉瓷的釉下彩雕刀法(尤其是莲花花瓣纹)一般都很淡,若隐若现。釉面上沿口和突出的地方一般都有磨痕,磨痕往往是暗沉的。龙泉以釉色取胜,釉色不好或偏向窑口的物件没有收藏价值。

龙泉青瓷在不同年代也有自己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强。

北宋初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和梧州窑的影响,特点相似。胎质较厚,胎体较厚,釉色淡蓝略薄。北宋以前龙泉窑生产的瓷器产品,可视为龙泉生产的跨窑器,其烧制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跨窑器的翻版。直到北宋后期才开始有自己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持壶、杯等普通的日用器皿外,梅瓶、多管瓶、盘口壶开始显示出“龙泉制造”的独特品牌。碗、盘的雕刻装饰纹样以莲瓣、牡丹、菊花为主,多为纹纹、折扇纹。装饰图案用楞线隔开,楞线分为单线和双线。一般花和叶的叶脉都是蓖麻粒做的。

北宋初期产品薄白,淡蓝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壶、坛少见。这一时期的新产品有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等。其中多管瓶、锅壶的壶盖一般饰有芽钮、花梗钮。多叶瓶盖的顶部主要由鸡、狗等动物制成。釉色方面,早期施淡青色釉有发黄现象。

北宋中后期是龙泉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中后期窑址30余处,主要集中在清远的大窑、金村、大白庵、上虞和丽水市的石牛。中期以硅、铁含量高的瓷石为坯,胎色为灰或灰色,也有发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胎体相对较重,但形状规整,釉色由浅蓝变为青黄色。产品以家用电器为主,装修过程中有雕花、刮花、篦纹,图案为花鸟鱼虫、婴儿玩耍图案。在制作工艺上,北宋后期,饼被放在圈脚中烧制。

中期以后,胎呈灰色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色;雕花在装饰中应用广泛,辅以篦点或篦线,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线等装饰图案。盘、碗常刻花、波浪,内填箅子,外壁常标箅子、直条纹。牡丹纹一般刻在瓶子和盛壶的腹部。图案一般是对称的。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厚,柔和,淡雅。

宋廷南迁,临安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出口活跃,瓷业空前发展。龙泉窑在南宋时期进入全盛时期。此时,唐五代非常盛行的越窑青瓷已经凋零。正是南宋龙泉窑粉梅釉的成功烧制,将青瓷釉的美推向了顶峰。窑工根据南宋官窑的制瓷工艺,调整釉料配方,创造性地生产出白釉青瓷,似玉似碧玉。同时釉层光滑整齐,深得朝廷和官僚的青睐。这种胎白釉厚的青瓷,在南宋临安都城、宫殿遗址、六陵墓地等地已大量出土。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早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前期赵构建立南宋政权是在燕元年(公元1127),建都临安前后用了10多年,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龙泉窑主要生产日用器皿和随葬品。南宋时,胎色白,深浅灰。五管瓶、盘口壶等。北宋后期继续按照旧制度生产,只是在器型上略有改进。如五管瓶的瓶腹为多节葫芦形,瓶体上部有三至七根竖管,五管较为常见。南宋五管瓶的上腹部比北宋略细,从肩部开始分为两级,最后演变为一级。肩膀突出,身体裸露。盖扣上装饰着鸡、狗、鸟等各种动物,而不是芽扣。胎为灰色,施浅蓝色或蓝灰色釉。除了继续生产北宋的原始器皿外,还出现了丁式炉、八卦炉、隋式炉、渣斗、壶、雕像、胆式瓶、龙虎纹瓶、五管瓶等等。碗、碟底较厚,挖足一般较浅,圈足宽而短,外底外露。装饰以雕花为主,花口处有五条线,花口下碗壁凸出五条直线。碗中有许多云纹图案,有些里面有“S”图案。在碗的中心印上“从此幸福”或“河畔遗产”的字样也很常见。北宋末年,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广泛应用于盘、碗外壁。到了南宋末年,莲瓣纹变得短而宽,相互靠近,中瓣线突出。

南宋初期龙泉青瓷的主要特征:

1.坯料仍为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侧壁普遍比北宋中后期厚。胎质不够致密,毛孔较多。轮胎颜色为灰色或浅灰色。

2.雕花是主要的装饰图案,刮花和蓖麻花很少。碗有向日葵头,上面有邮票般的文字,如“河边遗产”和“从此幸福快乐”。

3.釉还是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南宋中后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梧州窑因资源枯竭相继衰落。位于浙西南南山区的龙泉拥有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陶瓷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考古发掘,当时龙泉及其邻近地区有不少窑厂,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外,形成于庆元县上冈、云和县紫坊、水碓坑、遂昌县虎山、缙云县大溪滩、万瑶山、泰顺、文成、永嘉等地。南宋后期的龙泉青瓷产品可分为白釉青瓷和黑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细腻致密,釉色白蓝,釉层丰富柔和。粉、梅釉最好,鞋底外露部分呈紫色,俗称“朱砂底”。此外还有碗、盘、碟、水罐、香炉等。,也有许多仿古器皿,如珐琅、珐琅、珐琅等。装饰纹样以莲瓣、串纹为主,南宋末年出现双鱼、龙纹、贴花牡丹纹。黑胎青瓷胎薄而釉,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为蓝色,条纹较多。有些器物的口沿露出胎色,呈紫褐色,而圈底为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皿类型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坛下官窑瓷器有很多相同之处。

南宋中后期龙泉青瓷的主要特征:

1.器皿种类繁多,有罐、盒、灯、渣斗、烟灶等。文有一个笔筒,一个洗笔筒,一个水盆,一个笔筒,以及各种古董青铜器和古玉瓶。这一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燕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2.北宋龙虎瓶取代多管瓶和盘口壶。梅瓶高度降低,小腹变细。有些梅瓶有一个杯状的盖子,倒置在瓶子上。北宋时肩腹丰满,形制较大。外墙上雕刻着纠结的花朵和莲花花瓣。该炉仿照商周青铜炉,其突出的肩部和腹部称为“肋”,是美化瓷器的装饰。

3.改进胎土配方,在瓷石中加入适量紫泥,提高了抗弯性,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更薄,克服了“重而厚”的缺点,使物体轻巧,造型美观。

4.器物补胎精致,圈足很细。在底足处刮去一层细线釉,烧制后出现一圈朱红细纹,俗称“朱砂底”,别有韵味。

5.瓷器通体施釉,浅色无颗粒,以釉色、造型取胜。改进了釉的配方,将原来的石灰釉改为石灰碱釉,使釉面呈现出桃红、梅绿、豆绿、米黄、蜜蜡、鹅皮黄、黑金等颜色。其中黑胎青瓷颜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6.一种用模具成型的注水、小壶、瓜形壶,腹部印有菊花花瓣、莲花花瓣、云纹、龙纹,多为龙泉溪口窑所产。

元代器皿的特点是高的形状和沉重的尸体。胎色与南宋基本一致,釉色青黄相间。

元代龙泉窑比宋代扩大了几倍。其造型特征为粗高,胎体变厚,釉色变薄,观赏价值下降。工匠们为了博取元统治者的欢心,促进销售,用雕、划、印、糊、刻、棕着色来美化器皿。莲瓣是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主要装饰之一。元初的莲瓣宽而短,用小刀或钳子将莲瓣边缘画出,制作方便。这种装饰是元朝独有的。随后,大多数瓣面演变成狭长的,形似菊花花瓣。因为它是由南宋花瓣丰满、花瓣凸出的莲瓣发展而来,所以人们仍称之为莲瓣纹。元代莲瓣纹有几种形式:瓣面平整,用小刀或钳子画莲瓣边线;两边用小刀斜刻成阀面,中间有脊。脊大多粗细不一,不是上下直,雕工粗糙;用小刀从上往下挖灯、垫圈或板的一部分内壁,阀面上端宽无阀尖;龙泉溪口窑生产的模具制作的瓶瓶罐罐的莲瓣纹,莲瓣的边缘线是细凸线。这是鉴定宋元龙泉青瓷的主要依据。

在元代青瓷中,仿古器物并不多见。新创造的装置包括高足杯、陵口盘、耳环瓶、凤尾像、荷叶罐等。高足杯的脚很短,从上到下基本一样大,而且脚是空心的,很深。装饰采用多种方法,如画、刻、印、贴、刻、堆等。,主要是画花,画粗糙的图案,粗线条,棕色点画。物件一般都有花纹装饰,花纹主题有云龙、凤凰、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此外,还出版了大量的汉文和八思巴文字碑刻。盘、碗外壁莲花花瓣狭长,排列稀疏,花瓣中间一般无脉突,与南宋不同。盘、碗的底部一般挖得比较深,有的比外壁还深。大底中间刮掉一圈釉,露出的胎偏红,中间有釉。到了元末,有的足已经完全没有釉了,中央有乳头状突起。

明代的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

盛于宋元时期的浙江龙泉窑,虽然到了明代逐渐衰落,但早中期的产品依然非常精美。明代龙泉窑系青瓷造型与元代大体一致,风格与宋代不同,但庞大厚重。大瓶大碟很多,日常用的小器皿很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青釉和粉青釉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此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强。

从代代相传的产品来看,明代龙泉窑的产品可分为精品和粗品。优质胎呈白色略呈浅灰色,胎质细腻厚重,做工精致,造型精美,上釉。一般盘、碗的底部都是不上釉的,就像元代的那些轮圈底部留有刮垫的。釉呈青灰色,薄而透明,光泽强,均匀润泽,绿中略黄。高足杯、菊花花瓣纹碗、玉壶春瓶、持壶、盖壶是最常见的器物。高足杯的脚很高,用竹关节装饰,有一节或多节,挖脚粗糙浅。有人物故事,华佗记,福,寿,从此幸福。手表上有很多雕花,图案构图恰当,雕花精细。粗胎质不精,质地粗糙。制作不精细,胎体特别厚,尤其是底部。我们看到的产品大多是碗、盘,有青釉、黄釉。器皿还是烧全釉刮环垫,但工艺粗糙,常见的是直口深腹碗。装饰以印花雕花为主,图案为器外壁细长的菊花花瓣,内部的花卉图案,以及各具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和24孝人物。其中,人物多印在器皿内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在人物旁边写有《孔子哭颜回》、《韩信才子武功》等书。由于制作粗糙,印出的图案往往有一种模糊的感觉。

鉴于釉色的不同,明代龙泉青瓷也形成了不同于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刷、叠糊、雕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代龙泉青瓷以雕、刮、叠为装饰,使作品具有另一种艺术美。但总的来说,明代龙泉窑制的产品大多都是马虎笨拙的,所以清初以后就每况愈下。

从装弹和击发的方法了解各个时期容器底部的特征

1.北宋初期用托珠垫烧,底部留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饼放在圈足中烧,足端不上釉,碗、碟底部较厚,与这种烧法有关。

3.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整个器皿足用垫饼支撑,足端无釉,一般为“朱砂底”。

4.元代中期以后使用勺形垫,器物大底中间刮一圈釉,中间有釉,看起来像一个粗糙的圆圈。

5.明代又恢复了圈脚放饼烧,大底不上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