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大人物轶事。

1923向大毕业于东南大学,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译。每天翻译至少1500字的任务,让他阅读和翻译了大量的作品。与梁思成等人合译《世界史大纲》,与丰子恺合著《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

正是在这里,向大开始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敦煌学。除了翻译《世界史大纲》和《印度现代史》之外,向大还开始接触考察中国西北的外国探险家的著作,翻译了1930年出版的斯坦因《黑水》、《斯坦因在敦煌的秘书》,开始翻译勒柯克的《高昌考古》和斯坦因的《西域考古》。同时,他运用新材料,提出新观点,出版了一批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敦煌学著作。

65438年至0930年,在北平图书馆工作。丰富的资料,加上一批潜心钻研的青年精英,使得湘大的研究水平突飞猛进。1933年,他的代表作《唐代长安与西方文明》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盛唐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在这篇被李约瑟称为“唐代长安西人优秀论文”的论文中,长安这座当年的国际大都市,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辉映,以及中华文明包容百海的开放胸怀。

1935年,项达因“在我馆服务五年,研究经典,成绩突出”,被派往英国“在大英博物馆影印研究敦煌经书”。到英国后,项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整理中文图书。第二年秋天,当这部作品完成后,他去了大英博物馆,开始阅读和研究敦煌经文。

研究自己的祖先在别人的土地上留下的遗产,最能理解。他以前只是翻译斯坦的书和文章,现在能亲眼目睹被洗劫一空的原著,他深有感触。这些外国学者抢走了中国的文物,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学术潮流”,形成了研究敦煌资料的“敦煌学”。他们还对中国学者百般嘲讽。现在,他来万里读报,终于可以亲眼看到这些宝藏了。但情况并不乐观。

项达在1936年2月从伦敦寄往中国的信中写道:“我哥哥来英国看大英博物馆里的敦煌写本。经理是LionelGiles博士,我前后见了两次,他们都很冷淡,拒绝了。哥哥帮他做工作,有一次问他能不能允许有人做一个敦煌学的综合研究,他也拒绝了。这种情况很可能会让我弟弟左右为难。但此时,我们不得不尽力想办法,避免入宝山而空手而归。现在我打算委托其他英国人帮我做,以后我会研究一楼。”

其实,向大的遭遇,两年前在浦江青就已经遇到了。1933年底,北平图书馆委托清华大学蒲江青教授与大英博物馆东方部商讨拍摄敦煌文献中佛经以外的手稿,但遭到拒绝。浦江从图书馆退了出来,要了几本,也被拒绝了。取而代之的是,它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在目录大厅里借带数字的卡片。要从成千上万的遗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连一点提示都没有,可谓大海捞针。蒲江青实在没办法,就主动提出把敦煌文献编目在大英博物馆,方便学者查阅。但是,依然是冷冰冰的“不”。第二年,另一位教授,浦江青的好朋友张在伦敦期间来到了大英博物馆。鉴于受北平图书馆委托的蒲江青也被关在门外,张大为感叹,“西方所谓汉学家,因为不会,所以怕别人修。”于是,他没有去找有关人员,而是站在笔记本展室里,利用更换展品的机会,逐字逐句抄写了十几种珍贵的敦煌手稿。比如武则天时代,一个18岁的女人被卖了10的帛书,妻子如何给婆婆和丈夫写信的范文,解梦书,现存最早的解释围棋战术的棋经,都是这样抄回来的。

项大为了查阅敦煌文书,遭受了翟立斯的种种刁难。从9月1936到8月1937,他看到的汉维文论文不到500卷。项大在后来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这段伤心往事。

另一方面,向大的生活补助是没有的。湘大没有忘记祖国的苦难和自己的使命。他在2月21,1936日给策展人袁同礼的信中写道:“达虽是秀才,却无傲骨,与其对这一代人毕恭毕敬以谋生,宁可回国饿死。只念祖国之苦,不敢奉叔父之宝,以海外桃园为避秦之乐土。”

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当时连国家派出的学者都经费不足。学者们不得不依靠自己的信念和意志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尽管如此,向达还是把他能看到的所有论文都做了详细的卡片,抄写下来,写成目录摘要。记下论文的编号、名称、长度和行数,抄下前5行和后5行,重要论文拍照。

他的著作《伦敦敦煌通俗文学》和《伦敦藏敦煌文献目录》为学术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把中国的敦煌学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38年,湘大终于带着几百万字的敦煌资料回到了正在被侵华日军侵略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达先生主管北京大学图书馆事务。他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首批成员之一,还担任过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他对北京大学的藏书了如指掌。除了掌管整个图书馆,他还亲自负责中国典籍的采购,因为他对目录版本有很深的了解。从65438年到0947年,他和王忠民教授等学者努力在北京大学开设图书馆学(附属于中文系)和博物馆学(附属于历史系)专业课。如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两个专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信息管理系和考古文化学院。

1950年,向大先生毅然将小儿子送进志愿军“抗美援朝”。第二年,党和政府邀请他参加第一个赴朝吊唁团。先后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湘大深受北大“科学民主”精神的影响,也是“清正廉明,是非分明,绝不手软”。他公开表示:“我们现在应该监督执政党,让它好好干,不让它变。”

1957期间,他提出历史学家要百花齐放,而不只是“五朵金花”(指古史分期、近代史分期、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民族问题五个方面的论述),在学术上也要百家争鸣。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个别结论不能代替具体的历史研究方法。他说:比如考古发掘,怎么能说这个锄头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那个锄头是马列主义呢?当时,北京大学历史系唯一的另一位一流教授简伯赞批评了湘大,揭露了湘大“攻击党的领导的言论”。具体来说,向大曾经把中科院的一些行政干部比喻为“张宗昌带兵”,“是个俗人,不信任人”,把一些“科学家形容为街头流浪汉,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比如“现在的历史学家之所以死,是因为和平。

他放肆言论的后果可想而知。最严重的是被诬告有抢湖南省土家族自治州州长的野心。所以新旧账算在一起,于是项被错误地归为史学界五大右翼(黄先帆、项、、、陈,按出生年月顺序排列)中的第二个“大右”。

1966年“文革”开始后,历史系邹衡教授记下了向大被严厉批判的那一幕: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可怕的太阳般的早晨,在1966年6月,几个‘造反派’支持被迫剃光头的向大先生,跪在三院二楼外滚烫的瓦当上。我看到有些老师吓得发抖,我也觉得他命运多舛,躲在眼泪里。果然,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一代宗师项大。

此时的湘大,虽然暗地里告诉朋友“不要着急”,但也会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反而得了重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飞了以后,他要接受无休止的劳动改造、批判和折磨,最终没能冲破那扇到处是棍棒、动物在尖叫的鬼门关。

1966 165438+10月24日,一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