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关于仙公山的传说?

楼主太懒了。直接去百度搜索《仙公山传说》就行了。

仙公山的传说

双髻山有许多流行有趣的民间故事。这里有一些例子供读者参考。

“出米粒石”的传说

因为据说神仙的“随心所欲”很有灵性,每年国内外香客络绎不绝。一些人焚香点烛祈求平安,另一些人抽签预测占卜,寻求梦想,询问未来。那么多香客,在这么高的山上,包括寺里的和尚,都成了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传说奉祀在风骚洞的何九仙,同情山上的和尚和每天上山朝拜的香客,对当时贪官吃鱼吃人的行为深恶痛绝,于是用仙术将贪官手中的粮食夺回,运到此山山顶的山洞中存放,然后根据当天寺内和尚和香客的数量,制作符咒使之。适量的米粒从白水岩后面的悬崖上一个深不见底的洞里自动流出,直径约5厘米,不多但刚好够一天的消耗,而且每天永不停歇,既惩罚了贪官,又方便了香客。从此就有了“仙公山产米粒,凌影产茶”的说法。

后来,一个贪婪的和尚来到了寺庙。当他看到米从洞里流出来时,他高兴地笑了,心想:“为什么不把洞弄大一点,让更多的米流出来呢?”试图从中诈术,他据为己有,于是有一天,贪心的和尚偷偷找来一根钢条,一把锤子,一把凿子,用尽全力往洞里敲,试图凿出一个直径只有几厘米的圆洞。他凿了又凿。结果不是凿出原来的洞,而是已经被打入洞内的凿子被岩石牢牢夹住。就这样,原来能种水稻的洞被凿子堵住了。从此不出五谷,白米饭再也见不到了。从此以后,不仅每天来这里的香客吃不上饭,还要自己带干粮上山或者用祭祖后的“果子”充饥。就连寺里的几个和尚都担心做饭没饭吃。无奈,和尚们只好轮流挑着筐下山收谷子,这很容易,但抬粮食上山却很难。他们都累得大汗淋漓,脚酸肩疼。所有的僧侣和朝圣者都为此指责和抱怨贪婪的僧侣。

过了很久,直到清朝嘉庆年间(1796 ~ 1820),一位名叫普贤禅师的方丈来到了仙公山的白水岩。他听了这话,亲自去了原来产米的山洞,果然,山洞的缝隙里夹着一把凿子,已经被香客和游客摸过了。莆仙既顺又顺。

悬崖上的岩石曾经是天然的,怀疑灵山又是一天。

五代都是从这里传下来的。今天会被锁在空中是哪一年?

后人把这首诗刻在最初种稻子的石崖上,至今完好无损。夹在米石洞洞口的凿子依然存在,清晰可见。凡是去过仙公山的游客或香客,看一看发现大米的岩洞,亲手触摸一下“无情”的凿子,读一读普贤大师的高超诗句,颇有趣味。

虽然仙公山米石的传说是神话,但它告诫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可贪得无厌。俗话说“贪”字穷贪,到头来却适得其反。

“江西路”的传说

仙公山上有一条石山小路,叫江西路。为什么叫江西路?

相传明朝时,江西有一位秀才,从江西老家千里迢迢来到仙公山,求一个梦想和未来,并祈求祖先的指引,才去北京求功名。任何去龚贤求梦的人,只要一睡着就能得到一个梦,但这个远方的信徒,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不仅没有梦,有时还难以入睡。他在库亚连续住了九天,但从未有所成就。他焦虑不安,没有耐心。第十天早上,他收拾好行囊和雨伞,准备离开寺庙,返回江西。临行前,他向寺里的和尚借了笔墨,心情不快地在洞壁上写了一首诗:

千里之外求长生,九夜无梦是办不到的,

仙人不顾世俗,回到江西状元。

写完诗,我放下笔,提起行李,沿着归途的山路,不辞而别。匆忙中,我忘了带伞。走到半山腰休息的时候,天突然变阴了,雨要来了。这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江西秀才想起,伞还在山上。当他回到洞府拿伞的时候,突然发现刚刚写的那首诗不是干的,而是换了两个字。这两个改了的字分别是:把“无”字改成了“有”,变成了“九夜无梦有缘”;“不”字改成了“专家”,变成了“神仙专事世俗”。秀才见此情景,知道自己冤枉了仙人,连忙双膝跪地,磕头三拜,反复祈求仙人的慈悲保佑,原谅弟子的无知,并发誓日后若成就功名,一定竭尽所能报答仙人。此时,天空已经由多云转晴,天气晴朗。这位江西秀才也是面带微笑,对求名充满了信心。当他回到家,他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准备考试。不久,他去北京参加考试,果然,他获得了第一名。后来,为了奖励龚贤,他从江西来到仙公山,捐了一笔钱委托人铺了一条石板路,方便了行人和香客。于是“江西路”的传说流传至今。

“不思名利,不能富贵。”

仙公山风神洞挂有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题写的匾额。李光地为什么要把牌匾刻在供奉九祖的庙里?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李光地,本名金庆,安溪县湖头镇人。他出生于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李光地自幼刻苦读书,立志成名。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也就是戊戌变法那一年,李光地正在刻苦学习,准备参加考试。一天,他和几个同学约好去爬双鸡山,在龚贤庙里“运送”他的梦想,询问他的未来,祈求龚贤的指引。他在庙里的书桌下睡着了。他睡着没多久,就梦见一个白发老人走到他面前,对他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名利无心”,第二句是“富贵非二”。话音刚落,便消失了。当李光地醒来时,他告诉他的同学们他“运送”到的梦想。每个人都七嘴八舌地猜测这个梦的意思。根据这个梦,同学们都认为李光地很难在考试中名利双收,也劝李光地不要为此担心。只有李光地不相信,也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回国后,他更加努力,坚持努力学习准备考试。后来考试公布的时候,他真的赢了评审团。后来,他在高中成为一名学者,并成为文远馆的一名大学生。据说他曾经是代表皇帝听政的“七日王”。

有一年,李光地回乡探亲访友,在泉州府城见到了老校友。在他的演讲中,不可避免地回忆起他当年的仙公山梦幻之旅。他们都认为童话梦是“不神圣的”。如果你相信当时的梦想,就不会有今天的名利。这时,有人提议再去一次仙公山,摧毁龚贤庙,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响应。正在这时,有人来见,说:“有一位仙公山的李道士求见。”。李光地不在回答。来人又道:“是何九仙送来的。”坐在这里的人都很惊讶。李光地与他相见,问其原因,道人解释道:“你在相公庙梦见的‘功名无心’,第一句不是说‘祥子’吗,说明你的功名可以当宰相,而你梦里的第二句‘富贵不能达’,说了两个不像话的字,就是鄂和徐,说明你的功名富贵来自戊戌。道士又道:“当年要不是这样,恐怕你今天也不会在这里。”道别后,大家恍然大悟,纷纷赞叹:“神仙真圣。”第二天,许多同学专程陪李光地去了仙公山。当他们到达半山腰的“仙牌阁”时,道士李已经在那里等着了。李光地一进仙人门,就在仙人面前跪拜,连连磕头致谢。当场题词“真仙”。

据说李光地死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他的年龄正好与戊戌变法吻合。至此,神仙们那些年的所有梦想应该都实现了。

“名声在你的手掌中”

相传早在明朝嘉靖年间,泉州府城就有一个叫梁明炳的秀才。他平时学习努力,富有进取精神,但他在孙山几次考试都失败了。即便如此,他还是想再好好学习准备考试。考试前,有一天他爬上了彭山,登上了仙公山,在龚贤庙里梦想着自己的未来。他躺下不久,就梦见有人握着他的手,写了五个大字“功名在掌中”。秀才一觉醒来,猜到功名在手,易如反掌。他本以为这次肯定能考上,但考试成绩榜上无名,几次尝试都事与愿违。失望之余,他回家想找份工作谋生。他该怎么办?他找了几个不适合他肩膀和手的白面书生。最后他决定在街上摆地摊当说书人,因为他读的书比别人多,见识也广。

第一天,他在街上搭起板凳当众发言的时候,脸突然红了,有点不好意思在街上露面,当众讲书。他演讲到一半就回家了。第二天,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自己面前横挂一块彩布,把自己和观众隔开,让观众听得到他的声音,看不到他。这样讲话自然就有了表现力,从而吸引了很多听众。有一天,观众中有一位木偶大师也在幕布外听梁秀才讲故事,觉得他的语言通俗,表情生动。他听后走进幕布,建议讲故事的人用手握住木偶,一边讲书一边表演。后来梁秀才接受了木偶师的建议,让观众一边看布袋木偶一边听故事,既生动又形象。这样不仅观众在增加,收入也在增加。梁秀才的名声也传遍了城乡。每逢节假日或佛诞,就有人来邀他谈布袋戏,认识他的人都称他为顶级表演家,从此名声大噪。这时,他体会到了仙人托付的“掌中功名”的梦想的意义,这个梦想预言了他将来会成为掌中第一的布袋戏表演者。

“半天”参观仙女山

相传明朝末年,清兵入关攻占京都,建立大清王朝,然后长驱直入东南。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郑成功回到家乡,以民族大义为重,与父亲郑之龙(后迁清)分道扬镳,决定立旗招兵抗清,重见光明。

在郑功成做官之前,他就已经听说双髻山上供奉的神仙祖先很灵验,有“有求必应”之说。郑成功想去拜谒一下,请几个徒弟,挑了个吉日,从家乡出发,跋山涉水,登上了著名的双髻山,一路走到半山腰也不觉得累。

据说龚贤的祖先知道郑成功要来求梦询问国家的前途,就把梦给了寺里的住持,说:“明天会有一位白衣秀才来求签,我们要赶紧打扫山路,准备好绿茶,迎接山上的'半天'之旅,并告诉'半天'不用麻烦去寺里,回去好好学习,练练武功就行了。”方丈一觉醒来,如梦中所示,第二天一早,便命众僧收拾沿途山路,在一处山坡上摆好石椅,备好香茶,亲自迎接贵宾。

临近中午,一个身材高大、书生模样的香客爬到了这里,方丈猜测梦里说的“半天”一定是这个人,便招呼各位贵客坐下休息。和尚们忙着奉上香茶,让郑成功一行人解渴。住持给郑成功讲了仙女的梦,郑成功微笑着听着,频频点头。他感激地对住持说:“既然我来了,请允许我攀登这座山峰。首先,我将参观寺庙里著名的山景。然后我会沿着山路走上石阶,来到寺庙。郑成功按照习俗点燃了香,并解释了他的目的。祈祷完一个梦,他就睡在梦榻上,睡着后很快就睡着了。他在梦里看到一个白发老人说:“脱下青衣。”郑成功醒来后,仔细思考了他的梦的意义和方丈的话,这更加坚定了他参军的决心。

郑成功回到家乡后,立即投入到参军反清的策划活动中。他于是在南安凤洲孔庙里,烧了他那条怯懦的毛巾和蓝色的西装,祷告说:“过去儒家是一个孤立的大臣,我要感谢儒家的服务。”后来,他一边熟悉兵法,一边训练士兵,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出发去反清。他以灵活的指挥和战术,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广大海域,沉重打击了入侵的清军,对清朝在东南沿海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1659年,郑成功率军北上,直捣南京城下,震惊了清廷。1661年,他率领25000余兵力,数百艘船只,渡过海峡,击败荷兰人,收复台湾省宝岛,成为闻名于世的民族英雄。

现在,在仙公山的半山腰,不仅郑成功爬山时坐的石椅仍然存在,而且还专门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名为“洗心阁”的石亭。这些历史遗迹已经成为人们参观和欣赏的地方。

有其父必有其子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懒人叫张X,别名“重食者”。夫妻俩又懒又懒,整天游手好闲,经常在村里转悠,搞点小把戏,有时偷手被主人打死还赔罪。所以,所有的村民都非常反感。

张夫妇有一个儿子。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养成了懒、懒的习惯。他经常被父母唆使去偷邻居的东西,逐渐成为一个人尽皆知的小偷。懒惰父子的不良行踪被村民注意到后,几次盗窃都难以得逞。从此,他们不得不在其他地方流浪,继续作恶。有一次,一个闲人的儿子出去偷了好几天也没回来。闲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幸福”,日夜等待“满载而归”,却久久不见儿子的踪影。这对夫妇等了一会儿,但他们不敢公开寻找他的下落。情急之下,夫妻俩* * *商量了一个方案,闲人偷偷去了咸公山“圆梦”,问了老祖宗才知道。第二天,懒人来到龚贤寺,踏入寺内后,手里拿着三根香,跪在地上向龚贤祈祷:“我儿子好几天没回来了,不知道他在外面是怎么谋生的。”我的儿子什么时候回来,祈求祖先给我一个梦想。“我立刻躺在梦寐以求的床上,很快,在朦胧中,我真的做了一个梦。我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过来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然后我就走了。睡醒后,懒人想不通他的意思,就去找解梦人,让他解梦。根据懒人所问的,解梦人首先回答说:“他父亲在哪里谋生,他也在哪里谋生,意思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懒汉听了之后,暗暗吃惊,心想:“连龚贤都知道我父亲和儿子是小偷。"然后懒人问,"我的儿子什么时候回来?”解梦人直截了当地回答说:“照这个解梦来看,你儿子是命苦,回不来了。"那个懒汉吓坏了,假装不相信. "龚贤不是说过“有其父必有其子”吗?我还是他爸爸,他是我儿子。他怎么会不回来呢?”解梦人笑着回答,“你问龚贤你的儿子什么时候回来。在梦里,“气”指的就是你。有父必有子。既然你父亲已经不在了,你儿子也没有希望回来了。”这时,懒人半信半疑,无精打采地回到家里,却又不敢张扬。无奈,第二天,他只好独自出门到邻近的几个村子打听消息。果然,他听到邻村的一群人在谈论一则新闻,一名男少年在前天晚上因为入室盗窃匆忙逃跑时陷入泥潭淹死了。懒汉听后去事故现场辨认,尸体无疑是他儿子。事后,这对懒惰的夫妇不仅相信了神仙梦的精神,还后悔自己不该疏于工作,也没能教好养子,甚至劝他去偷东西,导致儿子的一生毁于一旦,再也没有,但后悔也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