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三分地”这句口头禅是什么意思,它的由来是什么?
从明清开始,每年的仲春,当权者都会到先农坛举行与农耕有关的祭祀。满族原是位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善农耕。清朝建立后,为了研究汉人的低级技艺,了解季节气候,什么时候种什么等等,住在皇宫里的皇帝们乘车出行,从正阳门到先农坛种地。
毕竟只是演示,不能太累。所以皇帝“亲耕”的土地面积会比较小,就一亩三分地。到了清代,为了了解时令季节,还专门设立了示范场,皇帝和皇后每年都要去“亲耕”示范,告诉天下百姓,他们现在正在种植粮食,以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个传统代代相传,因为这块地正好“一亩三分地”,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这个“每亩三分”,也就是天子的身份,以及当时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十三都”。在古代奇数被视为正数,天子的示范用一大片地也杀不死他。只取正数中最小的“一,三”位。据说当时有三个行政区划,当时称为“十三师”。为了迎合这个数字,皇帝耕种时取“一”和“三”两个数字作为耕地面积。
到现在,一亩三分地指的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能被别人打扰。和人说话,很多人会说,我们就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吧,谁也不干涉谁。或者隐士说,他只想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种花养鸟,搞点学术研究。这是对自己权利范围的划分,只属于自己的地方,其他人不能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