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歇后语
1,8月15日端阳——晚(晚?);
2、墙上的篝火——匆匆忙忙;
3、船到河中央补漏——晚(晚?);
4.船开了才买票——错失良机;
5、大年三十看皇历——无期(无日?);
6、长跑——争分夺秒;
7.口渴时挖井——为时已晚;
8、盲人走路——没日没夜。
扩展数据: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把一个句子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种意思。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通常说前半句,“歇”到后半句,就能理解并猜出其原意,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也被称为俏皮话,可以被视为一种中文文字游戏。歇后语是成语的一种,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古代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肯定是在民间流传的。如钱大昕《恒陆埮》载:“一根鹅毛送千里,礼轻情意重,复斋中亦载有宋谚。”这种歇后语一直沿用到今天。
原来的歇后语和今天的歇后语不一样,是对当时常见的成语和句子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
比如用“倚”,而不用“祸与福”(出自《道德经》:“祸与福倚,福与祸潜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文知识,适用范围有限。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解释”的俏皮话。用户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让对方自己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