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子曰:“知者乐,而水;仁者乐,山。知者动,善者静,知者乐,善者寿。”

对此,南怀瑾先生解释说:一般人说“知水者乐水”,意思是聪明人喜欢水,因为水是流动的。“仁者乐山”就是仁者喜山。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就大了。套用庄子的话,“知者乐水”,所以鳗鱼、泥鳅、黄鱼、乌鱼都喜欢水。聪明吗?“仁者乐山”,所以猴子老虎狮子都是善良的?这种解释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是“知识是乐趣,水”。知者的幸福,如水,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之,山也。”仁者之乐,如山,崇高而伟大。“知之为乐”,知之为乐,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多方面;“仁者长寿”,安静有教养的人不太容易发脾气,容易冲动。他们看事情很淡定,先得不易,活得比较久。这是贯通的意思,所以不要按照古人的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善良的人一定喜欢山。这是个大问题

这里有一个智者和仁者的特征。智者乐观积极,如水;仁者深沉豪迈,如山。其实,智者的外在表现,并不在于他活泼好动,而在于他灵活机动,像水一样,多变,急缓,静而动,动而宜,柔而有力。

然而,智者的智慧并不是来自于这种主动而巧妙的外在表现,而应该是从沉默中升华出来的。佛家所说的“生而有智”,是什么?是专注,专注来源于沉默。所以,智慧生于平安。在这方面,正直的智者也是最安静的。在寂静中得到那种东西,我忘了它,浑然一体,达到自然状态。自然与虚无,无疑是智慧最自然的表现。正如老子所说,“自然无为”。

换句话说,人只有在虚无中达到自然无为,学古读今,审时度势,察天地之精妙,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抓住发展的最佳时机。你不觉得古代那些学道的人都是这样的吗?善道,静禅,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时机不对的时候,就“躲着抱路,等时机”,站在人生的边缘,做一个旁观者;而且机会来了,赶紧搬出去,抓住机会,发展自己。这就是智慧。只有在合适的时候,在你不动的时候,你才会被震撼。

中国道教的老庄哲学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老庄主张自然无为,柔中带弱,甚至执着于残,超然物外,愚痴守身等。,看似消极,实则体现了一种刚柔并济、克敌制胜、反其道而行之的高超智慧。

庄子是一个对人生、对社会、对人心都有透彻理解的人,他能做到超然物外。很多事情并不像它们看起来的那样。经常谈论山林之乐的人,未必真的了解它们的乐趣;经常说讨厌名利的人,可能并不想升官发财。很多东西,只有来到他面前,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精神;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有资格真正明白;没有经历和判断,是无法真正理解的。正如庄子所说,“知道不难,说道难。知道而不评论,是达到自然的境界;当你知道道的时候随便说话是一种刻意的行为。古人追求崇高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说:“知道的越多,说的越少。”。因为我觉得没必要,我不想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毕竟“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有时候真的代表不了什么。不用的时候还是少说为好。真正的智者从不语速过快,而是经常保持沉默。“不唱就一鸣惊人。”

“世界有趣,得之者无言,言之者无。”所以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追求自然自然,而自然无为是最得天地之道的状态,是最高的智慧,是适合一切生灵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师傅叫昌宗。长宗死的时候,老子和他的弟子们站在长宗的床前,努力做学生。

老子问大师:“你还有什么要告诉学生的吗?”

昌宗曰:“牙齿与舌头,孰强?”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昌宗就开口说:“你看!我嘴里还有什么?”

老子看了看说:“师傅,你嘴里什么都没有。”

昌宗对老子说:“这是我给你上的最后一课。弱比强。”

老子眼含热泪说:“师傅,以后我当谁的老师?”

昌宗看着老子说:“将来你要以水为师。”接着,他又说:“若善如水,‘水’最弱,但‘水’对人生有丰富的启示。智者如水。水遇到障碍物会拐个弯,但是流向没有变。这种不硬碰硬,不采取两败俱伤的态度,才是智者的风范。看似微弱,实则无穷。”

老子和学生们听了,印象深刻。

所谓“慈如水,德如载物”。在德性之下,它更加智慧,不断地随潮流而动,或急或缓,灵活多变,或静,或涓涓,或奔腾,咆哮,温柔而有力。作为生命之源,它的确是最深刻的启示,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所谓“水滴穿石”,水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这一点一直被古代的知识分子所模仿。

诸葛亮的智慧众所周知。他的主要特点是善于将法天道有效地运用,深得道家智慧。

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要他十天之内出十万支箭。他以为诸葛亮会拒绝,因为太难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诸葛亮说:“曹骏今天来了。如果十天建成,肯定是大错特错。”

他说:“我不需要十天,三天就能完成。”

周瑜见他如此高兴,喜出望外。当即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在他看来,诸葛亮怎么可能成功?这样,他就会死。他早就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想杀了他。因此,我希望这一次,公报将是个人的。

诸葛亮走后,周瑜派鲁肃去诸葛亮的营地查看动静,查明真相。

诸葛亮见鲁肃来了,故意可怜巴巴地说:“你怎么能三天造十万支箭呢?还望救救我!”

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要我怎么救你?”

诸葛亮说:“我只希望你能借给我20条船,每条船30名士兵。所有的船都覆盖着绿色的布,每一条束草船的两边都有1000多条船。这一切,我自有妙用,第三日必有十万箭。但有一件事,你一定不能让周瑜知道!否则他会碍手碍脚,我的计划难以实现!”

鲁肃曰:“勿忧。”

但是,他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要求,却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回去后遵守诺言,没有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他只说诸葛亮没有准备竹子、羽毛、胶水颜料等制作箭的物品。周瑜听后,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船和兵卒后,按计划做好了准备。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晚上四点,他才偷偷把鲁肃请到船上,叫他去取箭。

鲁肃不解地问:“哪里可以得到?”

诸葛亮回答说:“紫晶不用问,你去打听就知道了。”

鲁肃大惑不解,只好听从诸葛亮的安排,陪他去看个究竟。

清晨,辽阔的江面上雾蒙蒙,一片漆黑。诸葛亮命令士兵用长绳把20只船连在一起,在北岸曹骏的营地抛锚。

到了第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教他的士卒在曹面前摆开船队的头。接着,他命令士卒击鼓呐喊,故意制造一种击鼓入侵的声势。

鲁肃见此情景大吃一惊,诸葛亮却坦然地说:“我就知道曹操绝不敢在这雾夜贸然上阵。你我尽可能喝酒取乐,等雾散了,我们再回去。”

曹操闻讯后,真的担心大雾迷漫江面,自己中了埋伏,所以不肯轻易开战。他把旱村的6000名弓弩手赶到河边,和水军射手一起,约1000人乱射到河里,企图阻挡击鼓叫阵的“孙六联军”。

当时箭如飞蝗,射向河中央船上的草柄和布帘。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冷静地命令船队掉头,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取箭,让士卒击鼓呐喊。

等到日出时雾气散去,船上所有的梗都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箭。此时,诸葛亮下令船队掉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的士卒大声呼喊:“谢谢曹丞相,为箭!”当曹操得知真相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走了二十多里,曹操深感失望。

诸葛亮带舰队回营后,士兵们数了数,得到了65438+万余支箭,仅仅用了三天时间!

鲁肃目睹之时,印象深刻,甚至称诸葛亮为“神人”。

他告诉鲁肃:“我不仅知道天文地理,还知道奇门阴阳。他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部署和军情。三天前,他料到会有大雾,所以演出了这出借草船放箭的戏码。”然后他说:“我的生命依赖于天空。周灿·公瑾伤害了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时,震惊之余,叹了口气。

诸葛亮为什么如此睿智?这是他善于有效实践法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