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秋节是拜月的传统习俗?
拜月是中国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实际上起源于中国一些地方古代人民对“月神”的崇拜。
中秋节是崇拜月亮习俗的遗迹,月亮是一种古老的天象。作为中秋节的重要仪式之一,它从古代延续下来,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欣赏和赞美月亮的民间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圆,寄托美好生活愿望的主要形式。
周朝以后,对日月的随意崇拜演变为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化的仪式体系,成为皇权的象征。《国语·周瑜论》记载:“上古先王得天下,尊神敬神,故日夜教文君。”
南北朝以后,中国古代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隋唐以后,国力和经济的繁荣为节日游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形成于唐初年的中秋节,将王室独占的拜月活动发展成为一个家家户户赏月的浪漫节日,聚会、宴饮、拜月、写诗等习俗也随之兴起。
到了宋代,中秋节更加庄重热闹,少男少女们一起祈月许愿,成为当时北京流行的一种时尚。据宋代金英之《新作醉翁录》记载,当时北京的赏月会与其他地方不同。在拜月,城里12或13岁的孩子穿上成人服装,上楼或在院子里烧香。男生祈祷“早走蟾宫,登仙桂”,女生站着默默许愿月亮“像嫦娥,像明月一样圆”。
自明清以来,家人团聚和拜月的祝福已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记载明代北京风俗的《帝都风光》一书,对中秋节有详细的记载。在京城之外,中秋拜月、合家团圆、吃月饼等习俗在全国各地十分盛行,咏怀中秋、感悟人生的宋词更是佳作迭出。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轼在中秋节写在月亮上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从远处拿酒杯。今晚不知道是哪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