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遗迹:寺庙、宫殿和金殿,明代王召在安阳生活的痕迹。
站在文峰南路的远处,你可以看到一座宏伟的阁楼——高歌亭。早些年,文峰大道还没有开放的时候,老城区的许多小街小巷都围绕着高歌亭。
高歌亭原名大石阁,确切位置应该是马号街。起初,它被称为高歌亭,因为它是建立在一个砖平台上。寺庙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寺庙。没有僧尼,没有对佛菩萨的尊重。它只是宫殿中的一个大厅。当地人甚至戏称它是“金色大厅”。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赵。赵王是指明朝成祖的第三子朱高燧,他的封地是张德(今安阳),赵王宓就是为他而建的。据史料记载,赵王宓东西宽30余米,南北长60余米。明洪熙元年(公元1412),赵王朱高燧来后,衙门迁至东街,将原衙门改为赵。赵的大门也被改造成左、中、右三座,屋内有祠堂、读书楼、化妆楼、李端宫、体仁宫等十座宫殿。
事实上,赵重建前的规模并不小。据《安阳县志》记载,宋朝韩主襄州时,曾在此任州督。从宋仁宗到河合时期,龚伟和韩琦统治香洲时,扩建并改为亭台楼阁和圆池。当时规模相当宏大壮观。晋代知府冯重修延参堂。朱高燧的重建使这里的规模达到了顶峰。
民国时期,赵的建筑相继倒塌,只留下一座大庭院,相传是召见部下的宫殿。现存的大石阁重建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25),距今500多年。今天,这个我们称之为高歌亭的大庭院孤零零地矗立在老城的中央。
雨渐渐小了,路上的行人都脱下了雨衣。我还打开车门,走进高歌馆,近距离观察了阁楼。高歌亭,建在高20余米的梯形平台地基上,是一座高平台、重檐九脊的亭式建筑,倚在山顶,琉璃瓦屋顶。桥台高约8m,长宽均为13m,平面为方形,南侧中间为石梯,其余均为青砖砌。
石阶共32层,两侧有汉白玉栏杆,栏杆上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梯子前面有根铁丝挡路,其实根本没用。爬上楼梯,发现楼梯已经全部损坏,可能是因为年久失修和风雨的缘故。桥台外围也有汉白玉的扶手,同样雕刻有石狮,底座上有约1米高的石雕浮雕装饰,每边有8条龙,相互对称。阁楼外墙上有25块游龙石雕,都栩栩如生,刻有印度梵文。虽然已经被风雨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辨。亭前有亭门,深三室,宽三室,均为9米。开间和次间各有四根原木立柱,直抵亭顶横梁之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框架。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构极其坚固,难怪这么高的阁楼历经数百年也没有倒塌。
可惜馆门紧锁,无法入馆。顺着两扇门的缝隙向内望去,依稀看到亭内墙上丹青的书画,色彩斑斓,栩栩如生,但也是一绝。
高歌亭是赵原有的祠庙之一,也是500多年前在安阳留下的唯一纪念。
追封王与当时明朝的宫廷斗争密切相关。《安阳通史》记载,朱高燧从小娇生惯养,经常违法乱纪。明朝皇帝朱迪从他的侄子朱允炆那里得到皇帝的财宝后,他立他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这引起了朱高燧的嫉妒。他和他的二哥朱联合起来,争夺皇位的继承权。他经常在明成祖面前挑拨离间,恶意中伤太子。
事实上,朱高燧想让太子与汉王鹬蚌相争,以利自己。明朝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成祖终于得知了朱高燧的种种违法行为,大怒。他下令“顾生,其长史,应诛之”。幸好朱高炽王子宽宏大量,在明成祖面前尽力劝说他。有了父子之情和兄弟之谊,朱高燧幸免于难。
这件事之后,朱高燧没有吸取教训,他克制了自己。相反,他认为王子有一张鳄鱼的脸,他在心底里对朱高炽更有敌意,而且他还对他的父亲朱迪怀恨在心。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五月,明成祖病重。掌管皇宫禁卫的统帅孟贤,与秦监官王舍成及宫中多名侍从勾结,准备毒死明成祖,并伪造圣旨,只为在皇帝驾崩后拥立赵王朱高燧。可惜此事没有保密,反而半途而废,所有人都被捕了。孟贤等人相继被处死,假圣旨也被搜出。明成祖亲自质问朱高燧,让他解释清楚,“野心太大,不敢开口。”这时,是朱高炽王子出面开道,并劝其父:“本仆所作所为,将无人知晓。”在王子的保护下,朱高燧又一次活了下来。从那以后,朱高燧终于醒悟过来,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二年,明·成祖去世。太子朱高炽即位为仁宗皇帝。明仁宗即位之初,给朱高燧增加了两万石的俸禄,然后把高矮送回张德作为封地。仁宗在位仅一年就去世了,传给了他的儿子朱瞻基,他被封为明宣宗。唐玄宗即位后,给了朱高燧80公顷的牧地,这对高爱来说是极为宽容的。
唐玄宗在位时,汉王朱高希想模仿父亲的作风,废除侄子的皇位,自己取而代之。没想到,我失败了,我被活捉了。尚书陈山奏玄宗:“王召与朱共同策划谋反,朝廷应该出兵张德捉拿高遂,绳之以法,否则日后王召再造反,后果更坏。”就在玄宗为这件事犹豫不决的时候,大臣杨士奇又戴上了一枚徽章,说此时惩罚赵王不合适,于是玄宗以“反形失败”作罢。
汉王朱被押解回京后,在审讯中供认曾派人到与商议谋反事宜。户部主事李益等人再次主张惩治朱高燧,上书玄宗:“即使不逮捕他,把他送回监狱,也要减少他的权力。”经过深思熟虑,玄宗派一名广平侯将的供词和大臣们的诏书送到给看。朱高燧看了供状和信后,吓坏了,赶紧写了一封信认罪,愿意减少自己的权力,老死不相往来,永不造反。
明初,兄弟反目,叔侄反目成仇,赵王朱高燧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朱高燧在宫廷权力斗争中失败了,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张德的统治。从朱高燧开始,他的后裔在这里统治了200多年,共11代,直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
朱高燧的后代在他继位后也被称为赵王,但他们有不同的后缀。例如,他的儿子朱继位后,被称为赵王,他的孙子朱被称为赵哀王。在家族统治安阳期间,的第五代传人朱最为著名。
明朝九年(公元1514),朱被封为太子。四年后,他的父亲去世,他继承了王位,所以他被称为赵浩棋康王。他从小聪明,好奇,喜欢读书。据史书记载,康王酷爱书籍,积累了大量的书籍,特别是对他的变化,他成为了一名道士。年轻时,赵康旺由他的祖母费阳抚养长大。后来,费阳生病了。他亲自上菜,端茶煮汤,从来不敢擅离职守。为了照顾她的祖母,赵康王还为费阳建造了一座建筑,命名为“思训楼”,以纪念祖母养育她的恩情。
和他的几个父亲相比,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聪明人。明朝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张德发生大灾,庄稼绝收。老百姓过得像过了一年,快要饿死了,就出去乞讨。当地政府对此无能为力,但赵康王上书明世宗,要他的俸禄1000石救助灾民,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在人们的心中,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但他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并不好,有时会有摩擦。赵康王鄙视地方政府的腐败无能,地方政府往往“以治剿各派”。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赵的几十个官员向当地政府索要俸禄。当时,田被判用宗室殴打官吏,并向知府傅报告。法官非常困惑,他逮捕了王宓所有的人,并把他们关进监狱。朱听说后非常气愤,一气之下上吊自杀了。
此事引起轩然大波。朱的儿子在朝鲜听说了这件事。嘉靖皇帝听说后,亲自要求地方政府严格执行。结果,田被判处死刑,县令傅被流放到边境。可惜朱一生爱国爱民,落得如此下场。
朱死后葬于安阳县西北寿安山南麓,后称康王墓,并在此建庙纪念赵康王。可惜抗日战争时期,寺庙被毁,只留下一座锣鼓桥,两块碑刻和一些石刻。如今,康王墓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村落,称为康王墓村。
寿安山堂是赵修建的香火祠,相传为赵官员所建。赵浩棋康王不幸去世后,他的儿子因操劳过度无法继承皇位,直到一年多后才由康王的曾孙继位。王宓的官员周顺很聪明,他亲眼看到了这一系列的不幸。为了力挽狂澜,他请求建香祠,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
明朝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安阳城西北7.5公里的洹河渡口北岸,香祠正式建成。祠堂东西朝东,墙是红河卵石砌成的。东西长约100米,南北长约50米。大门门楣上镶嵌着两行黑色大字:“招抚”“寿山堂”。十年后,这里建起了一座石桥。虽然建了香火祠,但赵的衰落仍未得到遏制,形势愈演愈烈。随着李自成起义,赵在成为历史。
寿安山堂最耀眼的是题写的经书,共计678封。自万历以来,这些卷轴完整地保存了数百年。可惜在民国十年(公元1921),被僧人卖给了附近的村民。后来袁世凯听说此事后,派人强行搜捕。
听说寿山堂曾经被改造成学校,不知道是真是假。就算有这点来历,恐怕也不能和赵市内的相比。虽然今天高歌亭子里的小学已经不存在了,但一所高中却在原址上建了起来。校园干净,绿树成荫,安静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学习的好地方。当我从高高的书架上下来,走过小巷的时候,还能听到细微的读书声。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说:“闺中客去,小园花瓣乱。”然而,虽然我们的高歌馆是空的,但我们留下的是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