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懂得在阳光下思考,过上开明的生活。
生活的艰辛,我们无法改变,只能改变面对困难的心态。
我以前听过一个寓言故事:
两个水桶挂在一口井上,他们开始谈论“水桶生活”。
一桶沮丧地说:“这样的生活真无聊。它总是满的,然后空的。真是浪费。”
另一个水桶说:“我不这么认为。我们总是空手来,然后慢慢回去。”这样思考的水桶,往往是开朗的,对生活充满信心的。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不同的结果。很多时候,不是生活本身无聊,而是你对待事物的态度太消极,直接影响了你的生活状态。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正的,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暗的、负的。我们人类总是习惯于面对消极的一面,因为我们内心有一种原始的自卑。阳光思维就是帮助我们把意识从黑暗消极的一面拉出来,使之向积极的一面发展,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积极的态度是人生的阳光雨露,是成功的基石,使人的心灵健康坚强;消极心态是失败的源头,是生活的慢性杀手,使人陷在自己设置的某种阴影中无法自拔。
古时候有个国王,梦见山倒了,水枯了,花凋谢了,就让皇后给他解梦。皇后大惊失色地叫道:“吾王,大势不妙!山倒了,表示山河要倒,水枯了,表示人心离。君为船,民为水,水枯,船不行。花开花落,说明好景不长。”国王出了一身冷汗,从此生病了,越来越重。
一位大臣去拜访国王,国王在弥留之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臣听了,笑着说:“陛下,您的梦真是太妙了,从此山倒了,世界起来了;当水干涸时,真正的龙出现了。国王,你是天子!花凋谢,花凋谢才能见果,可见我国五谷丰登!”听到这话,国王松了口气,他的病很快就好了。
被称为“日本水泥大王”的浅野长晟一郎(1848 1930),年轻时只身来到东京谋生,当时他身无分文。然而,当他看到东京街头有人卖水时,他非常高兴地想:“东京真是个好地方,连水都可以卖。看来我住在这里不成问题。”
当然,肯定有人会这样想:“东京是个可怕的地方。就连水也要花钱。看来在这里生活很困难。”
所以,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只是被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所影响。看待事物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阳光与否,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观点承担最终的结果。
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悲观者和乐观者。悲观主义者津津乐道的一句话是:“这个世界上有无数堵墙。”乐观主义者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个世界上有无数扇门。”“门”和“墙”的区别在于,你能否在阳光下看到世界的分水岭。
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说:“积极的态度是心灵的健康和营养,可以吸引财富、成功、幸福和健康;消极的态度是心灵的疾病和垃圾,它不仅排斥财富、成功、幸福和健康,甚至带走生活中的一切。"
他还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微小的差异,但这微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小的区别是心态积极还是消极,大的区别是成功和失败。"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塞利格曼教授是最早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权威。他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他选取了美国大都会人寿的1100名员工作为观察对象。经过5年的追踪,他发现,积极思维的经纪人业绩比消极思维的经纪人高88%,而消极思维的离职率是积极思维的5倍。
在心理确认方面,“动机理论”学者寇飞指出,当人遇到挫折时,90%以上的人会选择攻击、堕落、抑郁、固执、退缩五种反应,而积极思考者的比例不到1%。
增强正能量的关键是改变你的“负面剧本”。消极思考的人会从不愉快的事件中感到“无助”,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从而形成消极剧本的信念。他们相信无论发生什么,最后都会有不好的后果。
久而久之,他会失去对时间的理性判断,用消极的剧本做出消极的决定。有人说:“阳光思维就是转到光明。”这句话很有味道。
有两种观点。一个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能源会越来越少;另一个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可利用资源将被开发。面对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乐观者会相信后者,悲观者会相信前者。
往好的方面想——这就是阳光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幸福。”让生活快乐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时间,增加它;第二,找到让你不开心的时间,减少它。要塑造阳光心态,调动兴趣和愉悦这两种积极情绪,让自己保持积极的情绪。
作家冯骥才有一篇文章叫《慷慨阅人》,列举了一些人应该如何阅读,比如:
有些人愿意在晴天把伞借给你,但是下雨的时候,他们就打着伞悄悄地离开了。
你读他的时候不要怪他。因为他不想淋雨(何况是别人的伞)也不想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自己留一把伞。
有些人,当你辛勤播种的时候,袖手旁观并不肯流一滴汗,但是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因为各种原因毫不羞耻地分享你的果实。
——你读他的时候,不要嫌弃他。因为有人愿意分享你收获的喜悦,不管他是什么样的心态,都应该受到欢迎。你做了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对表演的渴望。慢慢的,他会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书里有前因后果,但人所展现的只是当下。所以,读人比读书难,用一颗宽厚的心去读人更难。
自私,影响,虚伪,懒惰,肤浅在这里都提到了。他们不是大反派,但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引起人们的厌恶。而当我们面对这些的时候,又该如何应对呢?在大多数古代圣贤提出“远小人”的时候,冯骥才先生在这里提出了另一个观点。首先要拓宽思路,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对待别人。然后,在这件事上反思自己。另一方面,在容忍他人的过程中,我们敦促自己变得更好。
冯老师的阅人之道充满阳光,他在积极地看待这个世界。这正如作者所说:“读别人,其实就是读自己。在阅读真善美的时候,我们也读到了虚伪背后的虚伪,美丽背后的丑陋,笑容背后的狡诈...所以,在读人的时候,要学会宽容大度,这样才能读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高尚,欢乐,幸福。”
生活的脚步往往走得很匆忙,要学会停下来笑着看云,坐下来看花开,沉下心来像大海一样平静,安下心来舒服地看。
当心情平静,一切自然反映,心灵极度宁静时,瞬间就是永恒。
不要让生活输给心情。心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却能左右生活。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什么都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