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母唱再见。
问题描述:
李白诗歌赏析
分析:
李白《梦登天目山》赏析
一个航海的游客将谈论日本,它隐藏在水和雾中,无法接近。但是越人说起天母山,仍然能透过不同深度的云看到它。在一条通往天堂的直线上,它的峰顶进入天堂,顶上五座圣峰,并投下穿过中国的阴影。天堂阶地山脉长达一百英里,就在这里,开始向东南方向延伸。
我的心和我的梦在吴和岳,一夜飞越镜湖月。月亮照亮了我的影子,我来到了延河。谢草堂还在,碧水荡漾,猿声啼啼,我穿上谢最早用过的钉鞋,登上碧云梯。阳光普照的海洋中途,神圣的公鸡在太空中啼叫。千回百转,花诱我,石缓我。一天突然结束。熊,龙,山川上的风暴?幽深的森林震撼着顶层。云因雨而变暗,溪流因雾而苍白。雷电之神,群山摇摇欲坠。石门破裂,在天堂的深坑里通风。一个无法穿透的阴影,但现在太阳和月亮照亮了一个金色和银色的露台。穿着彩虹的衣服,乘着风,所有的云的女王来了,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以虎为琴者,以凤为舞者,一排排如麻地,排列着仙女的形象。
我移动,我的灵魂飞翔,突然开始成长。我的枕头和席子,是我曾置身其中的失落的云彩。这是人类快乐的一贯方式,万种事物永远像水一样流向东方。所以我要离开你,不知道要多久?但是让我在我绿色的山坡上,养一只白鹿,当我需要你的时候,骑向你,大山。哦,我怎么能对那些地位高、身居要职的人卑躬屈膝呢?他们从来不愿意被人看到一张真诚的脸!
欣赏1
这是一首梦诗,也是一首神仙诗。瑰丽的意境,变幻莫测,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新颖的表现手法,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是《别东录·朱功》,写于翰林院之后。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大败笔。离开长安后,曾与杜甫、高、、梁、宋、齐、陆、董鲁等交游。这个时候东陆的家还挺大的,可以在家里自得其乐的打发时间。但李白没有这样做。他有着不稳定的灵魂,他有着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开了东麓的家,再次踏上了流浪的旅程。这首诗是他送别鲁东公时写的。虽然离开翰林院已有多年,但对政治挫折的愤怒和怨恨仍在郁积,所以在诗的最后,我发出了这样激进的声音。
李白一生游走于山川之间,热爱山川,成就梦想。这首诗所描述的梦游也许不完全是虚幻的,但不管是不是虚幻的,梦游更适合脱离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夸张的天赋。
“一个航海的游客将谈论日本,水和雾隐藏在方法之外;但越人谈天母山,仍见云深不同。”诗的开头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觅;现实中的天目山隐藏在云雾霓虹中,真的比仙境还要好。虚拟现实突出了天目山的景色,暗示了诗人对天目山的向往。文笔充满魔幻色彩,引人入胜。
天目山在屯溪附近,相传登山者曾听到神仙天目山的歌声,故名。天目山与天台山相对,山峰陡峭。仰望它就像仰望天空,又像坠入仙境,容易引起游客的遐想。浙东山水是李白年轻时向往的地方。初出四川时,他说:“此行不为鲈鱼,为名山。”在进入翰林之前,他不止一次游历。他不仅非常喜欢这里的风景,而且非常熟悉。
天目山,被称为奇迹,是越南东部的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但与中国五大名山——五岳相比,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相形见绌。但李白在诗中自诩为“登上五岳之巅,影贯神州”,比五岳还要挺拔。著名的天台山倾斜着就像倒在天目山脚下。这天目山,写的是鹤立鸡群,直冲云霄,非比寻常。这个天目山的梦,应该说是李白一生经历的奇山异山的幻影。是李白笔下现实中天目山夸张的影子。
然后展现了一个瑰丽多变的奇景:天目山隐藏在云雾和霓虹中,激起了诗人的探索欲望。诗人进入了梦境,仿佛在月夜清亮的光线照射下,飞过了一片如镜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在镜湖上,送他降落在谢灵运曾经停留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爬上了谢公那些年爬过的石板路——清曲梯。“阳光普照的海洋中途,神圣的公鸡在太空中啼叫。千回百转,花诱我,石缓我。一天突然结束。熊,龙,山川上的风暴,惊扰了森林,震动了高山。云因雨而暗,溪因雾而淡。”循着飞行,写下了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光线昏暗,看到了大海和旭日东升,看到了鸡鸣。这是一个黎明;但在迷人的山花中,倚石一会儿,忽然觉得黄昏将至,变化是多么突然。暮色中,熊咆哮歌唱,在山谷间震动,深林震颤,楼顶惊起。不仅活着的熊和龙通过歌唱和咆哮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就连楼层的顶部和森林的深处都可以颤抖和打扰。烟、水、青云充满了阴郁,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气氛。前面是对天目山的浪漫描写,既高又奇;这里是浪漫的抒情,既深且远。这种奇异的境界已经够震撼的了,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诗意的境界从奇异变成了荒诞,全诗也进入了* * *。在深沉而令人恐惧的暮色中,一瞬间,“山岗崩毁”,一个神仙世界“在天坑里发泄”,“一个密不透风的影子,如今却日月照出一个金银台。穿着彩虹的衣服,乘着风,所有云的女王来了,一个接一个地下降。”洞天福地,出现在这里。“云王”身披彩虹,驾长风为马,驾虎为鼓,驾鸾为车。都是诗人命人去仙山的盛会。这是多么宏大而温馨的一幕啊。"一排接一排,像麻一样,排列着仙女的身影"!神仙们似乎列队欢迎这位诗人。金台、银台、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多彩。多么震撼,多么耀眼!仙女山的盛况是人类生活的反映。除了对钱山的印象、古老的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和影响,还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痕迹,这些都通过浪漫主义非凡的想象力凝聚在一起,才有了如此精彩纷呈的描写。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写于仙境的诗,不同于一般的神仙诗。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激烈的* * *,而且并不是真的以幻觉为基础,在神仙缥缈世界的描写上仍然以现实为重点。我徜徉在天空的仙境中,但我觉得“这是人类快乐的一贯方式”。
仙境突然消失,梦旋破灭,诗人终于惊魂未定地回到了现实。梦破灭后,人不是在梦里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飞,而是重重地躺在枕垫上。“万水千山万水向东流”蕴含着诗人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深切感受。此时此刻,诗人最感欣慰的是“但让我在我的绿坡上,养一只白鹿,当我需要你的时候,骑向你,大山”。游山玩水的快感是最快的意思,也就是《从弟桃花源春宴序》里说的:“古人夜行烛光,好。”本来,诗歌似乎已经用尽,但最后,我愤怒地补充了两句:“哦,我怎么能严肃地向那些永远不会被展示一张诚实的脸的高官厚禄卑躬屈膝!”我吐槽了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从天而降的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来自对权贵的抗争,唱出了封建社会许多没有才华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有多少人向权贵低头,又有多少人被埋没在默默无闻之中!唐朝相比其他朝代,思想更开放,更重视人才,但只是比较而言。当时的人才还是摆脱不了“男仆在毒气室”的屈辱地位。“弯腰”一词出自东晋陶渊明,因不想受辱,给它起了“归去”之意。李白虽然受到皇帝的宠爱,但他只是一个词臣。我们可以从这两首诗中得到一些他在宫廷中所受屈辱的消息。封建君主自称“天子”,称王天下,把自己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否定了所有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的坚决态度,是对封建统治者蔑视的一瞥。在封建社会,没有多少人敢这么想这么说。李白说了,做了,这就是他非凡的伟大。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幻多变,意象绚丽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意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是宣传“万水千山万水向东流”这样的负面思想,但它的风格却是昂扬激越,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贯穿其中,没有一点抑郁的感觉。(乔向忠)
【注】①秋天的荆门。②根据南方的历史?谢灵运传:“寻山寻岭,筑幽峭之地,岩石数十处,须有攀登之准备。”永远穿木屐,停山拔它门牙,下山拔它后牙。"
欣赏II
全诗写得很好,让人遐想的是讲梦的部分。
一梦,诗人不食烟火――诗人居然飞过镜湖,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里;飞过镜湖后,月亮依然陪伴着他,送他直奔攀登的起点——“谢公宿”。继续写登山。本来是一条险峻的路,诗人却毫不费力。他“穿谢钉靴,登青云梯”,如腾云之巅。此时已是黎明时分,一幅壮丽的画面出现在我的面前: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大海中喷薄而出,四周是茫茫群山。他又听到了杜涛山顶上野鸡的叫声。当然,这不能说是仙境,但已经接近仙境了,或者说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不其然,当诗人“迷花倚石”时,黄昏突然降临,熊吼龙啸,巨声撼岩、泉、深林、峰。此时,仙境已经准备出来了,但诗人突然把目光转向了天上的云,山中的流水,水上的炊烟,有了一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面做准备。接着是电闪雷鸣,地裂缝,山体滑坡,砰的一声,仙人洞右门洞开,蓝天一望无际。太阳、月亮、黄金平台和白银平台相互作用,这是一个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的进一步发展,跌宕起伏,让读者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仙境。
梦里的* * *是神仙节,因为神仙从天而降,所以先写他们的衣服和坐骑。“云之王”是楚辞中的云中之王。因为参观者众多,他是唯一的代表。他们都在那个金银平台上做什么?诗人只写了“虎鼓与竖琴”这样一个细节,其余的都让读者自己去想吧——读者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件幸福欢乐的大事,所有的参与者都在这里亲切地交谈,愉快地饮酒,像世界上的朋友一样欢聚一堂。
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诗人从梦中醒来,大失所望,由此引出最后一段。这段话从梦境转向现实主义,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全诗的主旨。在短短的几行诗中,诗人的内心矛盾被表现出来,并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生成。他认为,就像这种梦游一样,世间的欢愉总会带来悲伤,古代的一切总像流水一样转瞬即逝。不如骑白鹿到名山求仙,仿道教。这种悲凉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人生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的消极一面,但我们在评价这首诗所表达的李白思想时,不仅要看到这一面,更要看到另一面和更强大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中,“人生无常”是伴随着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而不是臣服于生活或与权臣贵族相勾结。
他要求神仙模仿道教,不是为了满足无止境的贪婪,而是用一种远离现实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强者的蔑视和不妥协的态度,正如诗中所总结的那样:“哦,我怎么能对那些永远不会被展示出诚实面孔的高级官员和高官们卑躬屈膝呢!”我怎么能低头为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服务,弄得我整天不开心!由此可见,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充满反叛精神的。(刘喜彬)
欣赏3
这首诗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艺术特色:
1.奇怪的想法。中国古代一般的“送别”“送别”之类的诗,多是离愁别绪,销魂落魄,情绪低落。但李白的送别诗完全突破了这种刻板印象,突破了中国古代送别诗的通用公式,创造性地以“梦游”的奇特方式构思了全诗。全诗围绕一个游仙之梦展开,从瀛洲到天目,从“或可见”到梦游;然后天目通向仙洞,感觉来自于醒来。于是从现实到梦想,又从梦想到现实;通过描绘仙境之美,可以揭示现实之丑;通过表达对理想的追求,来表现对权贵的憎恶;借送别之机作诗,而写游览名山,以示其斗志,表达“呵,我怎能庄重地向位高权重的人打躬作揖”的主题。
2.丰富的想象力。诗人在想象中驰骋,描绘出壮丽多变的奇观。其中月色皎洁,碧水荡漾,白鹿崖、镜湖倒影,也有“向阳洋半道,圣鸡啼于太空”的壮美晨光伴随着海面的上升,金的浮动,鸡的破晓,“千岩不定,花倚石忽毁”的景色,也有电闪雷鸣,熊与龙,雷电之神与。仙境,换了一个又一个。诗人构思了梦游的奇景,在梦中塑造了生动的形象,把梦中的事说得生动而惊心动魄。真可谓“笔惊风雨,诗成泣。”
3.大胆夸张。诗人爱山川,成就梦想。这首诗所描写的梦游和所表达的炽热情感,诗人充分发挥了他的夸张能力,把想象中的事物变得生动而惊心动魄。天目山高耸入云,超越五大名山险峻,覆盖着巍峨的赤城,就连18000英尺的天台山也向天目山的东南方坠落。诗人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高度赞扬了天目的伟大。特别是“横”、“拉”、“盖”等字,宽广、生动、有力,突出了天目山高大雄伟的性质,描绘了天目山高大的形象和雄伟的气势。
4.深刻的主题。在这首诗的结尾,在大胆夸张和丰富想象的基础上,笔锋一收,高度概括了全诗的内容:“啊,我怎么能庄重地向那些永远不会被人看到真诚面孔的高官厚禄鞠躬呢?”这种高亢的呐喊让诗人感到胸中的压抑和忧虑,如火山的爆发和江涛的怒吼,毫不含糊地挑战着当时黑暗的现实。这是诗人对权贵的蔑视,是对肮脏社会的* * *和对自己高尚人格的守护,是对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愿望的愤怒呐喊,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高傲性格和叛逆精神。(王首博)
欣赏4
论《梦里登天目山》的审美价值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开始了一段灵魂不稳的漂泊之路。如何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什么样的走姿更适合你高贵的性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政治的失败使他不羁的精神开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侠”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下,李白写下了一首《梦里登天目山》,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的审美示范。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梦》的审美价值。
一,诗歌的意象美
中国的诗歌早于绘画,古典诗歌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的绘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国画都是从诗中取意,或者简单的注解诗歌,描绘诗意的场景。宋代宋涤提出了八大自然景物题材:平沙落雁、蒲元归海、青山澄碧、江中暮雪、洞庭秋月、猇亭雨夜、古寺晚钟、渔村日落。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情况。但是,诗歌本身就是对生活的形象的概括,它来源于生活,诗歌展现的是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诗歌所展示的美丽风景。
美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这是美的第一特征。美更正式,更直观。所以马克思说,眼睛是追求美的最坚定的。李白非常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用他的巨笔描绘出来。《黄鹤楼去扬州途中与孟浩然的告别》中“孤帆远天,唯长江流于天”这一句话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塑造了一幅意境广阔、情意深厚的告别画卷。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失望的身影,他还在期待着看到自己的朋友在画面中渐行渐远。《梦》诗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句子:“在一条通往天堂的直线上,其峰顶入天,顶上五圣峰,投下一条穿过中国的影子。屋顶有18000英尺高,就在这一点上,开始转向东南方向。”
通过对比和夸张,诗人写出了天目山巍峨高耸,在天面前,让人不敢逼视。最后一句把巍峨的天台山和拟人做了对比。如果一个孩子在跪拜,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微笑着赞美天目山。这种笔法不逊于任何一幅山石图。赏析诗歌中相似的美丽画面“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促进人的性格的全面发展,开拓人的思维。”.....从而净化人们的心灵。”(《美育丛刊》陆一凡)这是欣赏《梦》诗的审美价值之一。
二,诗歌的情感美
形象的美是外化的,也是依靠人的主观感受,内化为某种审美情感。审美不仅要欣赏形象之美,还要融入自身的感受,形成审美感受和判断。这就需要美学家通过直观的和外在的形象来探索内心的感受。《梦里行》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穿谢最早用的钉鞋,登上青云梯。阳光普照的海洋中途,神圣的公鸡在太空中啼叫。”除了悠远空灵的意境之美,还有一种豪情,壮志凌云的情怀蕴含其中。结合作者的经历,他初到长安,踌躇满志,最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是不是英雄气概,意气风发?后来一群人倾家荡产,却骑着毛驴出了京都,前路一时不明朗。是不是“花引诱我,石头抚慰我。一天突然结束"?李白的《梦》在情感和景物的表达上也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典范。
《梦》的情感美还体现在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上。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所以他的诗在情感表达上也如朝日,如滔滔江水,不可抑制。在诗歌写作中,也是不拘形式,平白无故地表现其跌宕起伏,断断续续的感情。梦的开篇一句话充满了情感和意境,但仙山之美却遥不可及,现实与欲望的矛盾在这句话里一目了然。然后想到还有天目山要来,感情一下子被淹没了,用尽全力用连续四句来渲染天目山的壮美。“因为梦想”的旅行结束后,他沉浸在小溪的美景中,爬到半山腰,却没有被所见的壮丽景观所搅动。暮雨将至,熊唱龙吟,林立典惊鸿一瞥,让读者的心情沉郁凝重。至此,情感几经变化,由模糊激昂转为宁静高亢沉郁,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接着又以电闪雷鸣,创造出最瑰丽华丽的想象。诗人描写了绚丽多彩的神仙世界,令人眼花缭乱,感人肺腑,情感泛滥,难以控制。但突然醒来,无限稀疏,情绪波动很大,没有一丝过渡的痕迹。这时,诗人的感情已经沉到谷底,似乎不能再高了,但最后一句是“啊,我怎么能庄重地向那些永远不会被人看到一张诚实的脸的高官厚禄卑躬屈膝呢!”再比如突然冒出一个奇峰,一种不屈不挠的崇高正气就出来了。这样,诗梦将千变万化的思想感情与跌宕起伏的艺术结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第三,诗歌的气质美
中国的儒家文化历来讲究“温良恭俭让”,而“道家”崇尚修身养性,所以“柔弱之美”和“恬静之美”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而对“雄浑之美”和“瑰丽之美”的追求和表现相对较弱。就女性形象而言,从《诗经》中的“君子”、“窈窕淑女”,到汉乐府中的“刘兰芝”,再到杜甫《两为道》中的“兼收并蓄、孤傲清甜、真挚”的杨贵妃,再到现代的“时时微笑”的刘和珍君,从“琴棋书画”的文化传统,到对名人的推崇,到对亲情、美好、田园理想的追求,我们都在寻找一种恬静的人生境界。诗歌对气质的追求与文人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是相适应的。李白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也一定会打上这种文化性格的烙印。《梦》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昂扬的气势,但它最根本的气质是从容淡雅。经历了政治大失败的李白,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最后他意识到,在一个不正确的时代,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他能做的最大抵抗就是鄙视权贵,鄙视有钱人。“前叹不如后叹,有何荣焉?”(“十二古仿?他决定“让我在我的绿色山坡上养一只白鹿,当我需要你的时候,骑向你,大山”。
诗人在诗歌中追求“淡美”和“静美”,难免有否定之嫌,但对一个时代人物的评价,要从他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来评价,过分的要求显然不客观。这种文化性格对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浮躁的时代容易滋生一往无前的情绪,这对一个和平的社会未必是好事。从个人角度来看,“弱美”“静美”的文化性格可以通过表达悲伤来淡化个人不幸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为人类伦理结构提供美的表达,形成优雅、宁静、含蓄、飘逸、从容、开放的美和风格。这也是你欣赏《梦》这首诗所能看到的审美价值。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服务。在欣赏《诗梦》时,对意象美的欣赏,对情感美的把握,对诗歌气质美的定位,都有利于我们自身素质的培养,这正是探讨《诗梦》审美价值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