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烧结工艺,古代怎么做玻璃?
公元前10世纪以后,古希腊和罗马也成为玻璃技术的发展中心。后来,玻璃制造技术传到了地中海沿岸和周边国家。
那么,中国古代的玻璃制品起源于什么时候呢?如果要追溯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确实是历史悠久的发展。
1,论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
据文献记载,中西文化交流始于公元前2世纪。所以很多学者和西方学者一度认为中国古代的玻璃或者玻璃制造技术是?西汉张骞之后从西方传入?。事实上,在西周时期,我们古老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
我们知道玻璃是一种不确定的固态熔体。在古代,它主要由应时(应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一些矿物质组成,如方铅矿(主要成分是硫化铅)或碱性盐类(如钾、钠),属于硅酸盐体系,类似于陶瓷。
从新石器时代到?仰韶文化?期间陶器发展成彩陶,可以这么说?釉?蓓蕾。商代又出现了蓝釉。比如1965,河南郑州出土一件青釉,上面刻有商代造像。口肩涂薄釉,有五片墨绿色厚透明玻璃釉。据考古记载,商代青花釉烧制温度达到1100-1200℃,有耐火坩埚。西周和东周时期,炉温较高。青花釉在烧制过程中高温形成的釉滴,正是硅酸钾钙。这种釉滴已经是玻璃状物质,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古玻璃。
因为珐琅和玻璃的制造工艺大致相同,唯一的区别是熔化玻璃时需要一个容器耐火坩埚。因此可以推断,中国古代最早的玻璃制造技术是由青花釉技术演变而来的。
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玻璃文物出土,最早可追溯到西周至明清时期。为了追溯汉代玻璃的起源,我们整理了一份汉代玻璃起源一览表。
根据上表,汉代以前出土的一些玻璃器物被称为?设备?,有的叫做?玻璃?。这里要说明的是,出土的不透明、不太光滑的玻璃饰品叫什么?神器?而用来装饰建筑的半透明玻璃珠、管道、墙壁、釉陶被称为?玻璃?因为那些出土的类似现代制作的透明玻璃器皿,就叫玻璃。
根据出土玻璃器皿的时间序列和出土玻璃器皿的特征可以看出,玻璃经历了从不透明、低光泽的器物到半透明的玻璃器皿,最后到透明的玻璃器皿。实际上,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和古代科技的发展过程。
2.论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
玻璃生产技术与玻璃生产技术密切相关。
古代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应时,石英砂的熔点为1750℃,这在古代是无法企及的。但由于中国古代冶金技术水平较高。比如商朝的时候,祖先就已经会用助焊剂了。他们在铜中加入铅或锡,或者铅和锡都加入,以降低铜的熔点,使铜的熔点从1100℃降低到800℃。同时,提高了铜的硬度。因此,殷商的祖先能够制作出许多造型各异的精美青铜器,使之成为造型纤细对称、器身巨大的复杂青铜器。
因此,在制作玻璃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还在原料中加入了草木灰、氧化铅、硝石等助熔剂,以降低石英砂的熔点:
比如安徽亳州出土的半透明眼球,属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是科学检测分析发现的最早的铅钡硅酸盐玻璃;
再如湖南长沙资兴东周墓葬出土的釉面墙,其化学成分也是铅钡硅酸盐玻璃体系;
据统计,在65,438+000多座墓葬中,出土了200多件具有中国特色的玻璃墙、珠子、印章和剑管。可以说,在战国中期,中国已经建立了铅钡硅酸盐玻璃工业。如1965年湖北江陵王山1号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格中镶嵌的两片蓝色玻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玻璃。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玻璃器皿中,镶嵌玻璃珠是最常见的。如1976年,湖北随州曾侯乙一座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了100多颗镶嵌玻璃珠。由于单色玻璃珠中嵌入了许多与主题颜色不同的其他玻璃,这些嵌入的玻璃形成了多个同心圆,乍一看很像动物的眼睛,所以也被称为?蜻蜓之眼?。这种镶嵌玻璃珠极其复杂,全手工制作。它不仅精致华丽,在当时也是非常珍贵稀有的物品。
比如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兰明训》中多次提到?与侯在一起?,与和氏璧相比:
如与侯之珠,和珅之玉,得者贵,失者穷?。
到了汉代,玻璃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玻璃制品。如广州西汉早期南越王墓出土11对牌饰,均为蓝板玻璃,镶金铜框。玻璃厚度均匀,像镜子一样晶莹透明,几乎没有气泡。经过科学检测分析,这些蓝色玻璃是国产铅钡硅酸盐玻璃。当然,这不是真正的平板玻璃,但这种高超的玻璃制作工艺为以后的玻璃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不是来自?张骞下西洋?后来从国外传入,但萌芽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有较大发展。先民利用青铜制造技术和炼丹术中使用的氧化铅作为熔剂,制造出真正的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后来,硝石被用作熔剂,形成硅酸钾玻璃。等到这两种眼镜发展到汉代,制造技术已经相当高超了。并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和中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