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编辑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一个好的编辑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当前,一个优秀的编辑,要求是全才、多面手,在知识结构上也要在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成为圣人。美国很多资深编辑写的《编辑的世界》说:?与老一辈的编辑不同,今年的编辑必须精通各种武功,比如图书制作、市场营销、谈判、推广、广告、新闻发布、会计、销售、心理学、政治、外交等。,而且还必须有过硬的剪辑技术。?

首先要说的是剪辑技巧。

化腐朽为神奇。

似乎一提到优秀的编辑,很多人都认为是策划编辑,可以把内容策划的很好卖。

卖好书。其实,一个稿件编辑如果做得好,还是一个优秀的编辑。关键是他必须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也就是他能做到出版界常说的编辑?保存手稿?。一篇好看的稿子,点子很多,但是发表不出来,要么是不系统,要么是思路混乱,要么是语言不可读。因为作者能力或者时间的限制,自己改不了,所以需要编辑?保存手稿?。

选题策划:做品牌书或者畅销书。

选题策划是编辑气魄、学术能力、风格等素质的综合体现。一个编辑能否策划品牌图书或畅销书的选题,直接关系到他的学术文化素养、市场把握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对出版本质的理解,以及是否具备现代出版理念、掌握出版技术。编辑应该有计划和监控整个出版过程的能力。我来说一个对大家有用或者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如何策划题目。

(1)从出版社出版特点和编辑自身优势出发策划选题。

这对新编辑来说尤其重要。

(1)从出版社出版特点策划选题。只有从出版社出版实际出发策划选题,才能纳入出版,因为一个出版社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出版特色和成熟的发行渠道。即使业务扩张,一般也是相关类似的延伸和发展,不可能跨越很多。一个出版社,比如商务印书馆,是不可能把小说作为工具书和学术著作出版的。因此,想要?我吗?服从?大我?从出版社的出版特点来策划选题。

(2)从你的专业和你的人脉关系来策划题目。你了解自己的专业,你是读者,自然知道专业领域书籍的发展前沿和读者的兴趣点;多和认识的老师交流,从他们身上挖掘话题。

③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可以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李开复的畅销书《做最好的自己》。它的策划人是一个刚毕业到出版社的编辑。他上学时读过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信,很受启发。很多大学生也对李开复的人生规划理念和人生指导建议很感兴趣,于是他从网上邀请李开复好几次,很多信感动了李开复,于是一本畅销书诞生了。

(2)从人们关注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热点来策划题目。

说到这个话题,很多人会说:我也很关注社会热点。为什么我策划不出好的题目?这涉及到你的编辑意识和对出版的理解,以及如何找到社会热点和图书出版的结合点。

还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心理学教材的开发不仅是顺应政治热点,寻找合适主编的需要,也是对当时教育热点的关注,因为马加爵事件后,全国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教育部要求新生建立心理档案,所以他们选择从心理系开始写。

(3)注重市场分析和信息收集,提前探索社会化阅读趋势。

如何进行市场分析?我们要善于从当下的阅读中发现未来大众阅读的苗头,提前策划出版图书,必然会占据市场先机,引领阅读潮流。

如何收集信息?比如通过各种媒体收集信息,通过参加各种会议,与专家学者、官员交流获取信息。作为一个学术出版社的编辑,参加学术会议,把握学术研究的前沿和发展方向,采访聚集作者的稿件,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通过与作者、同事、朋友的交谈,激发和碰撞话题策划的灵感。所谓的是什么?功夫在诗外?。从信息收集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提前探索市场机会。比如《心理学与生活》这本教材,就是因为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黄希庭先生在学术会议上说,目前综合性大学的心理教育还没有通用的课程教材,所以邀请他来编辑这本权威教材。

(4)通过与其他媒体互动开发话题。

比如央视《百家讲坛》的热播,推动了《清谈十二帝》、《刘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的热播。但这些书的出现,说明这些策划编辑的视野很开阔,兴趣也很广泛。

(5)分析竞争对手,采取跟进超越的策略,巧妙展开话题。

只是顺应现实就是顺应潮流,这或许也能搭上畅销的顺风车。比如《谈清朝十二皇后》畅销后,有出版社出版了《谈清朝十二皇后》。但是,一跟风,阅读市场很快就乱了。就像几年前,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之后,各种奶酪就出来了。最后,读者看到奶酪书就骂,没人看。

竞争对手总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必须在跟进的基础上超越,否则策划的书就没有生命力。比如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一直是一对竞争对手,商务出版一套四辑,然后中国人出版一套四辑。但它们的书名和出版方法不同,学术意义和收藏价值也大相径庭。所以两者都有自己的市场空间,销量都不错。解放后,由于专业出版分工不同,两家出版社没有竞争。但近年来,中华书局想重新进入工具书市场,于是与商家展开竞争。中国拿出工具书,必须从最大的小学市场入手,必须考虑新华字典的垄断地位。当时《汉语大词典》的规划值得研究。比如中华书局只问了小学生词典的书名。当时众说纷纭。是叫小学生词典,中国小学生词典还是汉语词典?最后为了采花移树搭顺风车,以类似《新华字典》的书名命名为《汉语词典》。但词典如何超越《新华字典》令人费解,因为创新工具书并不容易。经过仔细研究,把《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既有查阅功能,又有助于小学生学习,即在每个前缀后加上形、音、义的辨析,让小学生能清楚地区分多音字、相近字和难学的相近字。1997出版的时候,还没有这样写的参考书,出版后学生的反馈真的很好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使《汉语大词典》迅速获得成功,出版当年销量超过654.38+0.2万册。现在还在修改再版,成了出版社的看家书。

当然,选题策划的方式有很多,但要注意成本策划,即如何控制出版成本,低投入高产出。

影响和推动市场。

营销策划其实是选题策划的延伸和拓展,是整本书策划的组成部分。所以编辑在做营销策划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编辑要协助市场部或营销部门做营销节目和活动,而不是自己做营销。营销策划主要做以下工作:

(1)找到书的卖点。一般来说,营销人员对一本书的把握远没有编辑把握的准确。毕竟稿件是编辑策划的,或者是作者邀请的,编辑自始至终都有仔细阅读稿件,所以对稿件非常熟悉,能准确把握书的卖点。书的卖点是书的特点和精髓,是书的生命,是营销的重点,是读者的兴趣。所以,编辑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书的卖点提供给营销人员。

(2)撰写宣传资料,邀请作者或名人进行营销。尤其是图书发布会的新闻稿、书评等宣传资料,编辑要认真准备。比如中华书局举办《汉语大词典》新书发布会时,编辑从不同角度为媒体准备了10多份新闻稿,让媒体从自己的媒体定位和读者出发发布新闻稿。比如北京晚报发的标题是什么?新编纂的《汉语大词典》有哪三个新意?《中国青年报》的标题是什么?《新编汉语词典》有学习指导功能吗?中国读书报的标题是什么?中国词典挑战新华词典:中国商界领袖否认这一点吗?尤其是《中华读书报》上的文章有着引人注目的吸引力,媒体也为《汉语词典》的销售做出了贡献。

如营销活动需要作者署名卖书、演讲等。或者名人出席新书发布会等。,编辑应该尽最大努力帮助被邀请者。

(3)提供营销策划方案。哪种营销方式更适合一本书?因为编辑最了解这本书,所以能提出最合适的营销方案。是新书发布会还是各大媒体的书评?是要做作者演讲还是签名售书?主要是在报刊,或者网络预热,先发布稿件片段,发布图书新闻和评论?还是以上方法有交叉?编辑和出版者要多学习,多交流。

(4)参与营销活动。也就是说,编辑要亲自上阵,参与宣传活动,甚至直接开展宣传活动。这就更不用说了,很多营销活动都有编辑,最明显的就是亲自推销图书。

有编辑意识。

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是一个兢兢业业的人,关注一切,有敏感的编辑意识。编辑意识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意识:

一个是信息意识,即信息获取、过滤、分析和使用的意识。得到有用的信息而不知道如何利用是没有用的,也不能产生效益。

二是选题策划的意识,不仅要有好的创意,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图书写作、出版、市场运作的方案。时刻关注,时刻关注,无论何时何地,做一个兢兢业业的人,随时结合自己的编辑工作,随时产生选题策划的灵感,说不定就是畅销书。

第三,市场化或经营意识,要从市场出发策划选题并分析阅读趋势,了解市场并与市场打交道,不能策划的书不是别人买的和喜欢的。策划图书的时候也要注意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少投入多产出。

第四,超前意识,即编辑要有预感或先见之明,超前预见,引领阅读潮流。

第五,创新意识,既能创新新市场的话题,又能创造新灵魂的老话题。前者主要是从零开始,尤其是填补市场空白或开发新市场;后者和很多旧书一样,经过修改再版,赋予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