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是什么意思?
古人认为做梦总是有原因的。王符曾说:“人若梦奇,多有收获,少一事无成。”他认为做梦总是有原因的。
做梦有心理和生理上的原因,但即使在这两个方面,人类仍然无法解释梦的形成机制。
梦中形成的事件和场景来自于人已有的认知和记忆,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感觉。
所有这些出现在人们梦中的元素都是基于记忆。
梦的起源
梦是一种形象语言。
《庄子·万物论》说:“大睡则知是大梦。”
这些图像从普通的东西到超现实的东西都有;事实上,梦常常给艺术和其他方面以灵感。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声称梦见一条蛇在吞自己的尾巴,并认识到苯环的分子结构。
梦的产生:人在睡眠时,脑细胞也进入放松和休息的状态,但有些脑细胞没有得到完全的休息,微弱的刺激就会引起它们的活动,从而触发梦。
比如白天有一件事让你特别兴奋,睡觉前还在想。当大脑中的其他神经细胞处于休息状态,而这部分神经细胞还处于兴奋状态时,你就会做一个内容类似的梦,叫做“日思夜想”。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所有人类都会做梦,而且每次睡眠的频率都是一样的。
科学解释:
梦的起因和目的,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的观点认为,梦是大脑在处理信息和巩固长期记忆时(像打扫卫生时扬起的灰尘或正在处理的信息流)释放的一些神经冲动引起的,被有意识的大脑解释为离奇的视觉和听觉。
首先,Hobson和McCarley在1977中提出了“激活-合成”理论:脑干中的脑桥即使在睡眠中也会不断发出信号(PGO波),刺激并激活大脑的意识部分,使其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梦。
然而,Solms后来发现脑干损伤的患者仍然会做梦,而顶叶损伤的患者(负责身体感觉和感觉整合的顶叶皮层)不会做梦。也许脑干只与快速眼动梦有关,而顶叶与快速眼动梦和NREM梦有关。
2004年,章杰提出了“持续激活”理论:睡眠的功能之一是将暂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处理的是无意识的“程序性记忆”,而不是眼动(NREM)阶段有意识的“陈述性记忆”。
在REM阶段,大脑的无意识部分正在处理程序化记忆,而有意识部分的活动由于感觉被切断而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时候从记忆银行流出的信息脉冲就会激活意识部分,让它通过联想编织一个梦。
当另一个脉冲到来时,又做了一个梦,梦突然变了。
也有人认为梦的原因或功能是:
(1)通过随机突变,由“达尔文过程”产生新的思想和策略;
(2)清除大脑中的垃圾。梦想是垃圾的最后一瞥;
(3)长时记忆的持续刺激,睡眠时梦的陌生感来自长时记忆的存储格式,但清醒时的大脑能给它正确的解释;
(4)把遥远但相关的记忆连接起来,强化成一个故事;
(5)将外界刺激转化为梦境,防止被唤醒;
(6)自我满足,减轻心理压力;
(7)通过眼球运动向角膜供氧,等等。
但台湾省有人提出了一个梦的“心身论”:做梦时,幻想和自我是分离的,人不会察觉自己在做梦。
“幻想”从感觉记忆中获取数据,然后送回感觉区成为幻觉。目的是用模拟的感觉信号代替真实的信号,驱动自主神经执行心身功能。
疼痛和压力会驱动自主神经中的“修复神经”,修复神经会排列成许多经络,在大脑和脊柱产生连锁反应。做梦的作用之一是模拟极其密集的运动按摩信号,在生长激素上升时带动经络修复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