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恐怖电影,烧脑预警,是不是不如90年前的房客?

一部烧脑惊悚片《警告》,是一个西式轮回的故事。相当精彩,节奏也比较紧凑。所有案件都是由暴力引起的,这是西班牙社会危机的背后。数学推理部分好像是我小时候看的那种大片,特别烧脑。谜题揭开的时候,我的心情有点复杂。不过也是惊悚电影,90岁的“房客”,形式感十足,镜头运用完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希区柯克电影,很多后期的技法已经形成,表现主义学得很成功。1927有这么好看的电影,真是不可思议。

很多人喜欢看《警告》,也许是因为寻求真理的人总是孤独的,不被凡人理解。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家,他的女朋友因病和他最好的朋友在一起。调查命案事实的规律不了解,最后他证明了自己。但是这个谜题太简单,规律太好找,和小学中低年级的数学难度不相上下,不能体现数学家的专业能力。但根据他的抗精神病药物设定,他脑子不好是正常的。

我很喜欢十年前和现在的时间线,但是后来看到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种拍摄方式和电锯惊魂8一模一样。一开始我以为是现在,结果发生在10年前。24小时便利店发生枪案,让男主调查原因。这件事发生在历史上好几年,都是在32年之后。一共四个人,每次死一个人,还有10岁的孩子。男主发现有一个人,一开始是为了他2岁的女儿抢银行,但是开枪打了人之后就爆发了,于是开枪打死了4个无辜的人。多少年后?

刚开始觉得挺无聊的,但是突然有一种激烈的刺激,然后层层递进的推理,悬疑杀人,总体不错,但是也有缺点,就是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个杀人的循环,一个被诅咒的土地?脑残妈妈?有超强洞察力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说明原因的故事拖到最后20分钟。希望看到好的解读来解答我的疑惑。

也许这是一部特别好的命运结构片,不浪费任何细节。是精致的结构膜,层层推进,还是轮回模式。看不见的命运比出来吓你的怪物更可怕,这也是《恐怖终点站》比其他恐怖片好看的原因。看不见的对手给你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这部电影的剧本应该比导演水平高。全片淡如白开水,对比度不够。剧情不够丰满,观众无法亲身感受神秘的死亡法则,结局也不够强烈。

希区柯克早期的作品《房客》,显然没有发展出以后好莱坞的风格,明显有德国表现主义的弗里茨朗和罗伯特·韦恩的恐怖。高反差的画面,阴郁帅气的主角,引人入胜的剧情,和今天的电影一样悬疑。1927名作《房客》充满了德国表现主义,庞羲终于开始惊恐了。

事实上,这是一个连环杀手猎杀金发女郎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一直试图误导观众,以达到真相大白时的反转效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镜头对着天花板回拍,结果,想象中的踱步脚变成了现实。还有男主角扭门把手时对手的特写,楼上的脚踩在透明的玻璃板上。默片发出的声音,无声的吻,真的很感人,很紧张,已经出现的胖梗,手铐挂着的摄像头,最后两个人身后窗外持续闪现的招牌。

明显受表现主义影响,摄影如鬼魅。男主角美得变态!人物表现上有毛脑的影子。用背面把相框挂在墙上的设计,让人联想到《爱德华医生》中用刀叉画桌布的警惕,默片中对色彩的运用也和《欢乐园》不同。1920年代表现主义的影像力量真的很大,几乎所有的名片都有借鉴技法的影子,电影甚至还有点流行的味道。这时候,希腊文的剪辑和一些小的悬疑设定也开始出现了,它们常常有意识地调动起迷惑观众的判断,总是带有一些邪恶的幽默。

虽然表现主义风格浓郁,惊悚效果不如有声片,但运用光影、道具、表情营造的氛围更符合影片原本的本质,有代入感;男教练像个吸血鬼,女主还是个傻乎乎的金发美女,警察还是很伤心。配乐反复播放;从一开始,庞羲就试图误导观众,但有经验的观众可以嗅到反转。90年前的悬疑片现在看还是很有戏剧性的,剧情结构很经典。希区柯克不愧是悬疑片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