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中的“研究派”和“考证派”的性质和区别是什么?主要有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所谓“求隐”,就是探究作品中是否有隐喻所隐含的史实。隐逸派的方法是说《红楼梦》里的故事是隐喻史上的真实故事,把《红楼梦》里的人物影射成王和沈平安,独树一帜,说贾宝玉是隐喻大清始祖(顺治),林黛玉是隐喻董小宛。历史上的真人。胡适曾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说,蔡元培在《石头记》中的考证方法是“每个人都要先举出自己的事实,再举出《红楼梦》中的情节来配合。”其实这样做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合理的地方。这不正符合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吗?因此,关键问题是如何“合作”,如何确立“合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看两个这种通过语义转换隐藏的例子。比如蔡元培的《石头记》,开篇就有一个明确的意思,就是书中的“红”字体现了“朱”字,朱既明又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转换,《红楼梦》中的“红”字与汉族的“汉”形成了对应关系,进而推断《红楼梦》中的“红”字“好吃的人口是胭脂,字是汉人接的。”我们来看霍国岭《红楼梦二》中的一个例子。《红楼梦》第五十二集,薛宝琴说他八岁的时候,跟父亲去西海买洋货。他曾经看到一个15岁的女孩,她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对此,书中暗说:“真”就是真实、真实的意思。‘真实真实’不是‘太真实’吗?“太真实”是杨贵妃的《杨玉环》的名字。据说这个人后来成了神仙,住在蓬莱仙岛。作者所谓的‘真实’实际上是‘太真实’的变体。作者借用‘太真’来称呼这个十五岁会写诗的美女。不就是说这个人是住在仙境的一等神仙吗?人间仙境在哪里?寺庙是神仙聚居的地方,自然在寺庙里!这说明,振国15岁的女儿,会写诗,是个出家当尼姑的姑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语义转换过程可以概括为:真——真与真——太真——杨贵妃的道名——杨贵妃——仙——仙境——人间仙境——寺庙——出家。就这样,通过复杂的语义转换,真正的中国女人指向了隐居的对象——霍心中的林黛玉原型,一个出家为尼姑的姑娘。
索隐派的语义转换手段非常丰富。谐音和拆词是最简单的,也是比较复杂的。比如蔡元培在回答胡适的批评时说,演绎的方法有三种:“人物相似”、“人物轶事”、“人物相关名”。景美久《红楼梦》中也有一个论证:出自高启《山中雪满,月下林下美》诗,“雪”影满,“林”影明,又据《红楼梦》之歌“天对山中贵人雪, 而我,永远不会忘记人间孤林”林黛玉——林——永远不会忘记仙境中的孤林——月下林中美与明朝——明代红学史上影响最大、实力最强的红学流派是考证派。 胡适是红学考证派的创始人。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发表于1921,次年又写了《后记<红楼梦考证> 》,这两篇文章可视为红学考证的开山之作。他在第一篇文章中说:“我认为考证《红楼梦》只能从这两个问题入手。我们只能利用我们能收集到的材料,参考相互的证据,然后得出一些更近的合理的结论。这就是考证的方法。“所谓需要考证的‘两个问题’,是指作者和版本,这是胡适为考证《红楼梦》所界定的对象和范围。考证作者必然涉及作者的年代,于是胡适在第二篇文章中进一步强调,《红楼梦》考证的“证据”不是另一个,而是“只能是那些能确定作者、年代、版本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