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佛像?制作佛像的意义是什么?
按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佛修行五百年,如同修行一千年”。所谓象法,就是用形象教人(或画佛像、刻佛像),也叫“象教”,这就是制作佛像的由来。?
佛教造像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艺术,自东晋晚期、戴?父子雕刻佛像。东晋末年,佛教兴盛,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佛教人物,如伟大的翻译家,空宗大师石和他的弟子元,以及第一位西行取经的著名僧人法显。佛教的兴盛带来了佛教雕塑艺术的繁荣,除了戴父子的造像艺术,还有以历史上被称为“三绝”的大画家顾恺之为代表的绘画艺术。佛教丰富了他们艺术创作的题材和技巧。?
戴父子开创了寺院佛教雕塑艺术,而佛教雕塑艺术的另一种形式是石窟雕塑。中国最早的石窟是新疆的佛教石窟,建于东汉末年。作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它们是最著名的三大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扩大佛教的影响,在民众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佛的形象,以达到宣扬君权神授的目的。除了修建寺庙,还动员了大量的民工和石匠,开凿了许多石窟,雕刻了许多佛像。这些佛教石窟虽然源于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但也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历代雕塑家、画家留下的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
因为南方佛教发展的重心在义上,不太注重佛教的“象教”,即象教人。所以佛教造像(主要是寺庙佛教造像)远没有北方石窟造像那么厚重和熟练。三个著名的石窟就是见证。?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16国前的秦朝福建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县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悬崖上。创始人是一位推崇音乐的佛教高僧。传说有一天傍晚,乐尊西行至敦煌与鸣沙山交界的三姓山脚下。突然看到鸣沙山山顶金光闪闪,像千佛。他认为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于是他在鸣沙山东麓的岩壁上,筹人挖掘莫高窟。在接下来的65,438+0,000年间,各个朝代和世代在这里相继挖掘了1,000多个洞穴。目前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壁画和造像的石窟492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1415件。因为敦煌的石头比较脆,不适合雕刻,所以石窟的佛教艺术是极其精致精美的大型壁画和造像。壁画构图精细,栩栩如生;这些雕像色彩夸张,表情各异。这个洞穴金碧辉煌。有人计算过,如果把图片按两米的高度排列,可以形成一个长达25公里的画廊,这是中国最大、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第五代皇帝文成帝·拓跋珪统治时期挖掘的。文成帝的祖父,拓跋焘皇帝,曾经发起过废佛运动。北魏时佛教乌云笼罩,信佛的黄太子暗中保护了许多佛经和弟子。拓跋珪、拓跋弘父子死后,拓跋珪一继位,就立即上书恢复佛教。他邀请他父亲以前的朋友和著名的和尚昙曜入宫,并尊称他为法师。在文成帝恢复佛教的第二年(公元453年),昙曜上书文成帝,说北魏皇帝祈福祈雨的平城西郊五洲塞是一座灵山,应该刻在这里开辟石窟,弘扬佛教。文成帝大喜,立即拟奏,并请昙曜负责监管云冈石窟。?
经过33年的精心策划,昙曜终于发掘出了著名的谭瑶五大石窟,被誉为云冈石窟中发掘时间最早、气势最宏伟的石窟。每个洞内雕有一尊佛像,“最高70尺,第二个60尺”。主要佛像均仿北魏道武、明朝。
吴泰、牧婧和文成五世的形象象征着北魏皇帝是如来的化身。其中一尊大佛的脸上和脚上嵌有一块黑色的石头,据说与文成帝的痣完全一致。昙曜显然是在告诉世界,文成帝是佛陀的化身,主权神圣不可动摇。大佛周围还雕有许多大小不一的佛像,环绕在大佛周围,是王公的象征。此外,它还配备了许多形状,如
侏儒的短画像,象征着人和奴隶。石窟顶部为巨型浮雕,刻有手拿乐器,在空中飞舞,使大佛更加雄伟庄严,凸显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个洞穴就像一个封建统治的形象。?
虽然北魏统治者修建石窟的初衷是为了神化自己的统治地位,但当时的造像艺术家们高超的技艺、非凡的胆识和巨大的气魄,不能不让世人惊叹。山挖的佛像能比山高,小的也就几厘米。佛像表情各异,姿态各异,有的英俊潇洒,有的庄严肃穆,有的高大雄壮,有的安详平和。谭瑶五洞有一尊高达13的雕像?露天的7米巨型坐佛,面部丰满,造型雄伟,是云冈石窟的象征。另一尊释迦牟尼,身着千佛袍,雕刻手法娴熟,东墙弟子像,堪称杰作。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高167米,是云冈石窟第二大佛像。坐在须弥山上的弥勒佛,身着菩萨装,图案特殊,风格独特。?
昙曜之后,后人继续在谭瑶洞穴周围挖掘。从隋唐到明清,云冈石窟不断扩建。现有40多个洞穴,有近6.5438亿+佛像、菩萨、天妃和奉献者的雕刻。鸟兽、塔宝塔、树木花草等浮雕图案数不胜数。洞内雕刻的内容包括佛陀的原始形象和佛陀的生平。图中有天上仙境,也有凡间。第六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最壮观的一个窟,开凿于孝文帝时期,总面积约60平方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窟。此洞雕刻有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佛的佛教故事,由33幅雕刻精美的连环画组成。在第八个洞穴里,有一只雕刻的鸟,嘴里有一颗小珠子,爪子和脚趾都很强壮,看起来像一只孔雀。佛经中称之为“纳罗燕夫”,是印度人想象中的神异之鸟。石匠利用秦汉以来中国固有的雕刻技术雕刻出这种奇异的鸟,巧妙地将中国的传统艺术与外国艺术融合在一起,表明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在1500多年前就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精雕细刻,终身加冕”(舒威)这几个字清楚地表明,云冈石窟是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随着北魏统治中心的转移,石窟艺术也从平城转移到了洛阳。龙门石窟,还有云冈石窟,都是雕刻佛像的杰出代表。?
龙门石窟始于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经过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四百年的扩建,* * *刻佛龛数千个,佛像97360尊,其中约三分之一为北魏所刻。?
龙门石窟位于今天洛阳以南25里的龙门山上。龙门山的两座石峰东西相对,远看像一座雄伟的天然门户。充满激流的沂水,犹如一条矫健的游龙穿门而过,故名“龙门”,又名“沂阙”。成千上万的石窟和露天神龛点缀在河两岸的悬崖上,尤其是在西岸。当他们走了大约两英里时,这些石窟非常壮观。龙门石窟与山川美景相映成趣,雕塑艺术与自然景观的奇妙结合引人入胜,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到此一游,吟诗作赋,叹为观止。?
龙门最具代表性的石窟是古阳洞和宾阳洞。这两个洞穴都是北魏的产物。?
古阳洞是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开凿的。是龙门石窟中发现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古阳洞两壁刻有三排佛龛。佛像雕刻丰富精美,图案丰富多彩。奉献者的雕像虔诚尽责,生动逼真,富有动感。在古阳洞的左壁上,有一座房屋形状的神龛,对研究北魏时期的房屋建筑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佛座前一只威武的石狮,肌肉发达,野性十足,体现了北朝石雕艺术的粗犷风格。古阳洞造像题字,古拙简书,所谓“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都在此洞。因此,龙门石窟的古阳洞被誉为北魏雕塑、绘画、书法、建筑、图案艺术的杰作。?
宾阳洞分为中洞、北洞、南洞三个洞,又称“三龛”。其中,中间的洞穴是最古老和最著名的。中洞开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完成于郑光四年(公元523年),历时24年。主佛释迦牟尼和他的两个弟子、诸菩萨,身材修长,外形略长,服装线条叠叠整齐,疏密有致,体现了北魏造像的艺术特色。南北壁上各有一佛二菩萨,洞顶雕有莲花宝盖和10浮艺妓。洞内壁两侧是两幅大型浮雕,其中一幅表现了魏孝文皇帝和皇后拜佛的盛况,被称为“皇太后像”。雕刻精美。不幸的是,这件雕塑珍品在解放前被帝国主义者窃取到了国外。宾阳洞的南、北洞开凿于北魏,完成于唐初。
龙门石窟还保存了历代碑刻约3680件,是研究中国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其中享誉海内外的《龙门二十品》是渭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字体规整大方,气势浑厚。?
对比云冈石窟,不难发现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在佛像和雕刻工艺上都有所不同。比如云冈石窟的造像,都是直眉长眼,高鼻厚唇,表情肃穆,衣服袒露右肩或齐肩。而龙门石窟雕刻的佛像,眼睛细长,眉毛半拱,鼻子饱满,嘴角微上翘。如果他们有笑容,他们穿着长袍,没有胡夫的痕迹。这显然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的体现。从固阳洞和宾阳洞墙壁上的浮雕可以看出,有许多对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技法的模仿,如《慈禧太后图》。可见龙门石窟的雕刻是南北艺术和技术融合交流的结晶。?
北朝尤其是北魏时期佛教的兴盛,带来了中国佛教石窟雕塑艺术的蓬勃发展。敦煌莫高窟的雕塑艺术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石雕艺术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才能和勤劳智慧,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灿烂而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