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哪个最特别~
摩梭人是宁蒗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丁原,即公元前111,距今已有2000多年。自《后汉书》以来,汉语的所有史书中都有“摩梭”的记载。在宁蒗,建国前后各族人民都称他们为“摩梭人”。1950年丽江地区各族各界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文件中明确记载:“参加会议的摩梭人有13人”。1956年9月5日,丽江专员办在给云南省人民委员会的《关于建立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报告》中,五次明确提到“摩梭人”。即“彝族聚居的宁蒗、凉山包括摩梭、彝、西番、汉等十二个民族”,“全县有彝族、摩梭、汉、西番、彝、藏、白、钟家、纳西族、苗族、白彝、回族。这个报告由省人民委员会转呈国务院,并批准在宁蒗实施。1956年9月20日,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大会隆重宣布,全县有彝族、摩梭等十二个民族。1959年,宁蒗工委办公室编撰的《宁蒗概况》中多处提及“摩梭人”。但后来国家有关部门把生活在云南宁蒗等地的摩梭人归为纳西族,把生活在四川盐源、木里、延边的摩梭人归为蒙古族。多年来,广大摩梭干部群众强烈要求解决民族名称问题。宁蒗县党政机关和摩梭人多次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客观反映,迫切要求尽快恢复摩梭民族名称。宁蒗县五届、六届、七届人大代表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特别是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多次向大会反映了恢复摩梭民族的建议, 恢复摩梭人国籍的问题,作为云南省人大代表团的几个重要提案之一,提交给了全国人大。 在摩梭人的强烈要求和县委、政府等各族群众的反复反映下,引起了上级的重视。9月1989日,省人大常委会派出由道副主任带队的省人大民委工作组赴宁蒗调研。19年2月6日,工作组向省委、省政府和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恢复宁蒗摩梭人姓名的报告。在省委、省政府和省人大常委会的重视下,省人大常委会于1990年4月27日召开七届十一次会议,在《宁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中确定为摩梭人,并于6月27日正式颁布实施,1990+05438+0。而且每个摩梭人都有合法的居民身份证。
摩梭人被官方归为纳西族。
民族:摩梭人
居住在中国的人口:
1991年:4万人
2000年:46 000人
2010(预计):5.37万人。
主要聚居地:四川省盐源县、云南省宁蒗县。
官方身份:纳西族的一个分支
主要信仰:喇嘛教。
基督徒:约20人
主要居住地
1991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四川省和云南省的边境两侧生活着4万摩梭人,主要分布在美丽的泸沽湖沿岸。泸沽湖是中国最高的内陆湖泊之一,海拔2685米。耸立在泸沽湖北岸的狮子山是主摩梭女神加莫的居所。1982之前,没有通往泸沽湖的高速公路。
身份和传统
摩梭人被官方归为纳西族。这两个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宗教和文化生活。摩梭人对此深感愤怒,不愿被称为纳西人。摩梭民族是母系社会,实行母系家长制,子女随母姓。“一纸遗嘱”婚姻制度意味着所有财产由母亲传给最小的女儿。摩梭女人没有丈夫,只有几个“行者”。男人只允许晚上去探望情人,第二天早上必须离开女方家,回到娘家。孩子是由他们的生母和兄弟带大的。孩子父亲的身份无从得知。摩梭语中没有“父亲”这个词。尽管政府努力阻止这种制度,但60%的摩梭人仍以这种方式生活。
生活概况
很多摩梭人没有受过教育,仍然说摩梭语。他们的生活环境很差。他们生活在原始森林和高山上。除了一个高原湖泊——泸沽湖,没有可以开发的自然资源,因为除了在山上砍树,没有可以耕种的平原地区。他们的收入来自游客,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这里的人口阴阳满满,男女比例大概是4: 10。原因是男性寿命比女性短,部分男性因日常生活需要,逃往四川或邻省谋生。
宗教调查
喇嘛教强有力地抓住了摩梭人,在每一个角落和大多数房屋的外面都有叠成金字塔形状的白石祭坛。大多数摩梭人从未听说过耶稣的名字。直到几年前还没有摩梭基督徒。70多名当地人看过电影《耶稣传》,现在大约有20名基督徒。
祈祷
1.求神捆绑使摩梭人陷入罪与死的魔鬼势力,耶稣基督必定得胜。
2.为年轻的摩梭教会祷告,求神帮助信徒全心全意为主而活。求神保守信徒的心思意念,坚守信仰,得到神满满的祝福。
3.求神恩待摩梭人,让福音早日传遍大地。
活着
[编辑此段落]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民居独具风格。房子都是用原木或方木建造,屋顶用木板覆盖(现在大多用瓦片覆盖)。一般四栋两层小楼通过四合院分为正房、花房、报告厅、门楼。其建筑结构适应宗教信仰、婚姻形式和家庭组织。主房,摩梭语叫“一米”,是一家人集中吃饭、议事、祭祀、老人小孩住宿的地方,所以结构比较复杂。房子后面有一堵夹层墙,直通后院。它被分成两个房间,里面和外面。后屋储存食物和肉,兼作老人的客厅。农具和杂物存放在室外。死后尸体停放在此,女性也生孩子,“坐月子”。主房左侧是主妇房,存放贵重物品;右边有一个大火炉,用来煮猪食和烤酒,还有一个石磨,一个碎石机等。主房中间的房间有一个高高的火炉,两边是木板,供人睡觉;灶台顶角有一尊名为“索陀”的神像,上面摆放着雕像、花瓶和供品。在高高的火炉下面,有一个火坑,一个锅石和一个平台。墙上有泥塑或硬纸绘制的图像,有星星、火焰、海螺、金银锭等。摩梭人称“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壁炉两侧铺设木地板,右边是主题座,左边是嘉宾座,不能混用。房间里有两根大柱子,男柱子在左边,女柱子在右边。摩梭人在砍伐这两根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上面一节作为左柱,下面一节作为右柱,象征着男女同根、同根、团结。在成年仪式中,男子持之于左栏,女子持之于右栏的花房,在摩梭语中称为“尼扎日”,供年轻女子居住,以便单独与男性阿莎交朋友。底楼主人要存放杂物,楼上分2到4个小房间,每个房间都有小火塘,装修华丽。楼梯位于底层走廊中间,靠近楼梯间的楼层平面上有水平杆将楼上的入口封闭。经堂,摩梭语叫“嘎拉日”,是我们僧人念经修行的另一个厢房。单身男士或客人住楼下,楼上设一个无尘室作为大象骨灰盒馆。寺庙的圣心上供奉着菩萨的雕像,墙上绘有莲花、海螺、火焰等图像。书桌上有多年的油灯和净水碗,每天早上都换。除了僧侣和贵宾,没有人可以使用家庭礼拜堂。门楼又称草房,与院门配套。底楼中间有个大门,大门边上放着牲口,草料等杂物放在楼上。
连衣裙
[编辑此段落]
13岁以前,摩梭人穿长袍,男生剃光头,女生扎辫子,扎彩珠。13岁成人礼后,换了服装。成年女子头上缠着厚厚的长辫子以稳住牛尾,扭布头,耳朵上戴着金银铜耳环。夹克大多用黑色或红色金丝绒面料缝制。他们是短袖和短袖,但不长于肚脐。袖口又紧又小,用外翻寸和红色内衬装饰。铜扣和银扣从脖子、右胸、腋下开始,分三组两对排列。腰上缠一条五颜六色花纹的宽布带,胸前戴一条双须银链,手上戴玉、象牙、银铺或金银戒指作为饰物。筒形百槽长裙下,颜色素白,裙身中间只装饰两圈红线。走路的时候长裙摇摆摆动,相当好看大方。成年男子头戴宽边毡帽,身穿金边短衫,腰系红花带,腰刀。财主穿齐膝的粗花呢长袍,并脱掉长袖外套,俗称“楚巴”。它装饰着一把长刀和一个口袋,穿着阔腿裤和长皮靴。裤子叠在靴子里,不穿靴子的人裹上绑腿,系上丝带,保留着古代牧民的遗风。当他们走路的时候,他们看起来清新而聪明。
规定饮食
[编辑此段落]
摩梭人主要吃大米和玉米,也吃青稞、大麦和土豆。夏秋季节以青菜、瑞秋等新鲜蔬菜为辅食,冬春季节以酸脆蔬菜、萝卜干、酸菜鱼、腊肉为辅食。肉类中,猪濛(称琵琶肉)价格较贵,还有猪蹄、香肠、米饭灌肠等风味食品。晚餐前,我喜欢喝酥油茶,配以精致的手柄。男女老少都喜欢喝苏利玛酒。摩梭家庭大多属于母系家族,一般10至20人左右,家庭饮食男女老少平等。家庭主妇点餐时,要根据每个人的食量和劳动量合理分配菜品,尤其是难吃的肉类或名贵菜肴,即使出门在外,也要留一份。上菜时,先敬长辈,再给晚辈,以示礼貌。平均分享食物的规则只有在我们吃年夜饭的时候才是例外。家庭主妇们在壁炉周围摆上丰盛的饭菜,大家分组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享食物。
礼仪和习俗
[编辑此段落]
当摩梭孩子长到13岁时,他们的家人会按照习俗为他们举行成人礼。女生叫“穿礼服礼”,男生叫“穿裤子礼”。成年礼在农历正月初一的清晨举行。当时,男孩站在主屋的左柱下,女孩站在右柱下,左脚踩着生猪肉,右脚踩着粮兜,象征着以后取之不尽的粮食。女孩脱下母亲给她穿的旧亚麻长衫,穿上漂亮的金边连衣裙和石榴裙,系上绣有花卉图案的腰带,梳起辫子,用项链、耳环、手锡等饰品装饰她。为了这个男孩,他的叔叔脱下了他的旧长衫,穿上了新外套和新裤子,系上了腰带,戴上了腰刀。这时,穿新裙子或新裤子的孩子也会把狗叫进屋里,喂狗饭团和猪肉,说:“狗能活到60岁,而人只能活到13岁。我们换个年龄吧,这样我就能长寿了。”关于这种改变年龄的习俗,在摩梭人中流传着一个神话。在古代,人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但没有固定的寿命。后来公司已经给动物定了寿命,告诉人类要在半夜听他的声音,才能长寿。诸神在除夕夜午夜召唤年龄,谁同意就给他。当神第一次呼唤1000岁的时候,所有的动物都睡着了。只有机警的白鹤听到了,它答应一千岁。第二声叫100岁,让鸭子听见了,把它带走了。第三次哭到60岁,狗答应收下。直到诸神召唤13岁,人们才醒悟,答应下来。人类觉得自己的寿命太短,所以请求上帝允许和内蒙换个年龄。所以,人们要一日三餐喂狗,每次成人礼都要喂狗,以示对狗改变年份的感激。仪式结束后,大人们带着穿着新裙子和新裤子的孩子们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接受了村民们的祝福和礼物。同时,这也是向大家宣布,孩子在人生的第一周经历了生肖,长大了,以后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了。摩梭人的祖先认为,12岁以下的孩子没有灵魂,既不享有氏族权利,也不承担义务,不能参加正式的社会活动,死后也不能葬在氏族坟墓里。一旦你到了十二岁,你一定会对男女换裙的成人绑魂仪式(绑素)感兴趣。从此,你成为了氏族的正式成员,获得了生活中的各种权利。
走婚制
[编辑此段落]
“去结婚”就是去旅游结婚。摩梭的“色彩色”(或“色彩替代”和“色彩色”等。)是摩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受到外界的广泛宣传和关注。走婚的形式是“男不娶女”。男人和女人一生都生活在母系家庭中。是男性走开以维持男女两性关系,实现种族延续的一种特殊形式。男方在女方偶尔回家的晚上回自己家,两人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已经走开的男女通称“阿秀”或“肖波”、“阿秀”,即有性关系的亲密情侣。有些书叫“一个笔记”,不准确。只是普通朋友之间的称呼。走婚不乱,更何况乱婚。群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血缘关系的禁止走婚;不能同时做一个以上的Ashow男女双方都有好感就可以结婚;感情破裂标志着婚姻关系的结束;如果女方有了孩子,关系就稳定了。无论哪种婚姻,其核心都是一样的:基于男女自愿,基于感情,是男女在性选择上平等的体现。传统的摩梭人,所有关于性的话题,在长辈、姐妹、兄弟面前都是害羞的。走婚纯属个人问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只有晚上在一起,白天假装不知道。
特别是由于一些误导,外界认为摩梭人只有结婚。事实上,摩梭地区婚姻制度和婚姻制度并存,但婚姻制度占绝大多数。摩梭人可以自由选择结婚或不结婚,不同时期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但选择结婚就不能结婚。婚姻有几种情况:前土司阶级实行婚姻制度;据调查统计,永宁的摩梭人有离婚的,有嫁给外地人或在外打工的摩梭人的,也有因为文革中政府强制一夫一妻制而结婚的。走婚在永宁坝子和泸沽湖的摩梭人中盛行。至今仍有70%以上的摩梭男女实行走婚。摩梭人只有不到10%的人要娶媳妇延续香火,其他男人还是走婚,有的母系家庭两种形式并存。目前政策鼓励摩梭人的离婚习俗。大多数摩梭人宁愿离婚也不愿结婚,“离婚”占70%,“同居”仅占30%。不管是什么样的婚姻,都没在这里发生过。
爱情杀人、爱情打架和社会家庭婚姻纠纷的形式不同,但其核心是一致的:建立在男女自愿和感情的基础上,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在他们的心里,无论已婚还是未婚,只有母亲的家才是他们真正的、永恒的家,母亲的家永远向孩子敞开。
母系家庭文化
[编辑此段落]
母系家族是摩梭母系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族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正是因为母系家族,摩梭人一直保持着独特而神奇的婚俗——访婚(简称走婚),摩梭母系家族的历史,也就是摩梭人访婚的历史。摩梭母系家族是什么?
整个摩梭社会的文化结构是母系家族文化,母系家族(“日都”)是摩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指由同一母系家族成员组成的家庭及其所居住的房屋,包括“母系家族”和“房屋”双重概念;摩梭人认为母亲最重要,女人最珍贵。母亲是摩梭人生活的轴心和靠山。摩梭人离不开母亲,离不开以母亲为主导的家庭,女性在母系家庭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母系家族的成员,从十几个到几十个,都是一个或几个祖母的后代。在母系家庭里,男女不结婚。晚上,女人在花房里接待别家的男人,男人偶尔出去和别家的女人住在一起。生的孩子都是女人,血缘关系按母系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男人只负责抚养姐姐的孩子。摩梭人以生女孩为荣。在每一个母系家族中,由最有能力、最公正、最有威望的女性安排生产、生活和保管财产,称为“一都大布”或“大布”。她是母系家族的一家之主,负责一切内外事务。“达布”往往是自然而来,没有任何选举或仪式,家人绝对服从达布的安排。母系家族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叔叔的名义进行活动。他们尽力帮助达,参与所有家庭活动,抚养姐妹的孩子。等他们老了,就由姐姐的孩子照顾。因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他们和姐妹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比亲生父亲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和特殊。摩梭母系家族中,只有同根(母系血缘相同)的母系成员才是亲属,包括母亲、女儿、儿子、叔叔等。,而“父亲”和“妻子”都是外人。
摩梭母系家族与外界有着不同的家族含义。首先,摩梭母系家庭的结构模式不一定是一夫一妻制。在传统的摩梭母系家庭中,没有父亲、丈夫、妻子、女婿、儿媳的角色,没有父子、夫妻、弟媳、姑姨的关系。每个人都和他的奶奶、小姑子、妈妈、小姑子住在一起。其次,摩梭人的母系姐弟之间是分不开的。一个家庭中的摩梭人个人基本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所有财产都是家庭成员分割的。他们生活的原则是“分享”而不是“占有”,生活的主导意识是“我们”而不是“我”。摩梭女性在摩梭母系家庭中享有高度自主权,男性轻松无压力。摩梭母系家族文化体现了“重女轻男”的母系文化思想。
摩梭人的日常称谓很简单,最常用的是母亲(“艾弥”)和叔叔(“艾芜”);在同一个摩梭母系家族中,所有与母亲同代的女性都被称为母亲(“艾弥”),所有的男性都被称为叔叔(“艾芜”)。这种独特的母系文化,使得摩梭孩子有很多母亲和叔叔,他们在充满关爱、关怀和自由的氛围中成长,以至于很多在母系家庭中长大的成年摩梭人,一直分不清众多母亲中哪个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舅舅要承担起教育和抚养姐姐孩子的责任,和汉族家庭完全不同。母亲和叔叔的这种特殊观念也延伸到了所有摩梭家庭,无论是已婚还是未婚。正是因为摩梭母系制度,摩梭人很少分裂,因为不需要通过增加人口来增加劳动力,姐妹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只要有一个同龄的姐妹生了女婴,一个家庭的根就可以延续,其他姐妹不用结婚,不用生孩子。摩梭人的人口增长率极其缓慢。几百年来,摩梭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中国56个民族中最快的,这是自然的计划生育。
摩梭母系家庭和走婚相辅相成;由于这种“一根”的母系家庭模式,出现了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因为它使家庭成员只保留一个母亲的后代,保持了母系家庭的母系纯洁性,保持了“一根”的连续性;摩梭人的离婚是世界各种婚俗中的一朵奇葩。这种独特、朴素、独特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在21世纪的外界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真的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禁忌
[编辑此段落]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组成部分,体现在生产、饮食、婚姻、怀孕、死亡等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不准用脚跨火塘,不准在火塘里溺水,不准脚在外面干活累了,不准抱着婴儿进屋。不允许虐待和歧视残疾人。女人在生孩子的时候,害怕陌生人进屋。不吃狗、猫、青蛙,避免捕杀慢带鸟。忌用刀砍门槛,忌男客登女榻。不能早上讲梦想,晚上不扫地。孕妇不准跨马缰绳,避免在孕妇面前谈论兔子和蛇。孕妇天黑后不出门,产前妇女不参加葬礼。酿酒的时候,人不能提喝酒。避免在水源或墓地砍树。果树第一年的果子要给老人吃。同一个母系血统的人是无法和阿莎(恋人)交朋友的。孩子的第一件衣服一定是用老人的衣服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