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先听后说”的魔力

金英040

我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倾听是如此重要。下面的话,作为我转变的动力。也许在这个深坑行业的爬行中,大自然真的会有一只无畏的蝴蝶!

京剧的基本功是“唱、读、打”,没有当不了老师的年月。心理咨询的基本功是“听”和“说”。治疗师的培养也需要多年的打磨。没有4-5年的努力,很难真正把这个当成事业。

心理治疗师,尤其是动力派的心理治疗师,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听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不懂就别说。如果你明白了,就不用担心了。什么时候怎么说,还得再想想。对于治疗师来说,冲动的说话绝对是魔鬼。

先说“听”。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讲究听暗示。在“倾听”之前,首先要让患者“自由联想”,给他心理咨询的舞台。他可以决定说什么,怎么说,让他在自己的舞台上自由舞蹈,这样才能展示一个完整的他。

要创造这样一种精神分析的氛围,治疗师的态度需要是非判断性的,感兴趣的,好奇的,愿意理解的。倾听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我们应该一直陪在病人身边,跟踪他精神状态的细微变化。

一方面听病人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听”(即观察)非语言表达。

先说语言表达。从患者在诊室的谈话中,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显性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治疗师还得听“言外之意”,也就是理解隐含的内容。这种交流的“层次”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他在《释梦》中特别指出,要超越梦的“显性内容”,发掘“隐性内容”。这是一种翻译工作,从意识语言到潜意识语言。在中国的成语中,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除了暗示和暗示之外,还有影射、利用话题、旁敲侧击、左右兼顾、褒实贬实、话中有话、借古喻今等。

比如疫情刚开始,人们忧心忡忡的时候,一个病人不停地给我讲她看的各种关于瘟疫的电影。其中以末日病毒最为详细,绝对致命的病毒肆虐,亲情、爱情、道德的底线不断被挑战。先是两兄弟抛弃生病的父母,带着女朋友逃到安全的地方。途中,他们兄弟的女朋友生病,被无情抛弃。后来我哥生病了,我哥和他女朋友想办法离开他,继续上路。哥哥警觉,不想一个人等死,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最后我哥杀了他哥。病人用了两次咨询来讲述这个故事。不管病人说什么,他说的都是自己。病人心里有一种恐惧。疫情让他担心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家人的负担,被家人和我抛弃。

精神分析治疗师会鼓励病人报告他们的梦。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康庄大道,解梦是治疗师的必修课。有时候梦比病人说的更有表现力,更能解释病人的内心世界。一个病人在梦里仰着头躲在角落里,一个男人站在餐桌上,交叉着腰用手指指着他。

这样的梦激起了病人巨大的情绪,也激发了他探索自我的欲望。

其实除了病人的梦,治疗师自己的梦也很重要。有一次半夜从噩梦中惊醒。在梦里,我看到几只剥了皮的兔子向我的脚边爬来。我尖叫道:“不,不,我保证吃素,绝不吃肉。”我当时就醒了,以为剥了皮的兔子指的是一个创伤经历特别严重的病人。

许多来访者梦见了我,我也梦见了我的许多来访者。这些是处理工作的材料。来访者视咨询和咨询师为重要,咨询才能生效;咨询师重视咨询和来访者,咨询是可以有力量的。

在《释梦》中,弗洛伊德还提到了一个口误。他说没有所谓的口误,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实流露。没有所谓的玩笑。所有的笑话都有严肃的成分。有一次我向我的主管汇报了一个病例,并将病人的丈夫描述为她的父亲。主管笑着说:“你是不是已经感觉到病人对父亲寄予了期望和要求?”这个病人要的是一个成熟男人对小女孩的父爱,而不是夫妻之爱。"

精神分析学家们争先恐后地就如何倾听给出自己的见解,因为“倾听”是如此重要。这本书列举了几种聆听模式:

第一个是弗洛伊德的“均匀悬浮注意力”,意思是治疗师应该像一个接受者,对病人说的话给予同等的重视,同时对发生的一切保持敏感。

Bion提出了一种“无欲无忆”的倾听,强调要抛弃干扰我们倾听的先入为主的观点和定价过高的观念的束缚。

博拉斯提到了倾听的“母亲模式”和“父亲模式”。母亲模式更能接受和拥抱;父亲模型反映了一个更积极的和部分解释性的治疗立场。

我个人的体会是,治疗师的“倾听”状态需要一定程度的“平静与安宁”,他的内心就像一个平静的湖泊。进入工作状态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放在一边,不加判断地接近来访者的视角和思维,等待来访者的影像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心湖上的倒影。来访者在进入咨询室时,通常会受到许多负面情绪的驱使。他情绪起伏不定,坐立不安,坐立不安。这时候治疗师“静下心来”的技巧就在于,一方面他能对来访者的各种情绪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如果你没有参与,你仍然可以站在顾问的立场思考,“决定”生出“智慧”。这是真的,心态平和才会生出智慧。

让我们来谈谈病人的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姿势、体态、面部表情、句法、语气、节奏、停顿和沉默。

演讲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情感更重要。比如两个病人都谈到了搬家,同一句话——“终于搬到新家了。”但是两个人的语气和表情是不一样的,情感的表达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兴奋和自豪,终于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了自己的家;另一个,带着无奈的语气和表情,“新家虽大,但贷款也挺重的,压力太大了。”所以,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内部处理方式,感受会有很大的不同。

人说话的方式不同,心理状态也不同。我们可以体会到,有的人说话细如丝线;有些人发音轻柔流畅;有人的声音像一把尖刀划破天空。......

病人的着装和肢体动作也能透露很多信息。几年前,一个年轻女孩在父母的安排下认识了我。她第一次进咨询室,坐下不说话。她一直把沙发垫放在胸前,盯着对面的闹钟。我问她:“你胸前的垫子就像一面盾牌挡住了你的身体。你的眼睛一直盯着闹钟,是不是很期待咨询结束?”她点点头,我说:“你怕我吗?”她又点点头。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么怕我的病人。

倾听寂静也很重要。在上面的例子中,很明显,病人的沉默是因为他缺乏安全感,完全不愿意敞开心扉。但在另一个时候,沉默可能会表达一种有益和深入的反思心态。有时候,沉默是对治疗师不满的表现,也是一种武器。我自己也曾用这种方式向分析师表达过自己的情绪。我记得那次是因为她倒时差,没有通知我改时间。在后来的协商中我用沉默惩罚了她。

此外,病人的叙事结构也是有意义的。在有不安全依恋的成人身上可以观察到不连续、不连贯和不一致,这意味着照顾者无法回应儿童对照顾和舒适的需求。

除了倾听患者,我们还应该注意治疗师的语言和非语言反应。诊室里有两个人,治疗师不仅要观察病人,还要观察自己。在努力理解病人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用词、语调、身体姿势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这些是理解反移情的有用信息。一个矮小的治疗师第一次接待了一个新的来访者。当治疗师从咨询室出来,走到等候区迎接病人进来的时候,他抬头一看,发现病人是个大个子,胳膊上有个纹身。治疗师见他发呆了一分钟,嘀咕道:“好了,进来吧。”小治疗师的内心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说完了怎么听,听什么,再来说说什么,怎么说。

精神分析病人说的话非常有限。记得刚接受动力学培训开始接受监督的时候,觉得最好什么都不要说,多说多错。当时,有一个著名的电台主持人在笑着咒骂。我特别羡慕他。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责骂观众。相比之下,我太委屈了。当时我还在培训期,提交给主管的病例报告要求一字不差,会诊过程不允许录音,就靠事后回忆。每次我说一句话,主管都会问:“你说这话是什么用意?为什么现在说?你之前说过什么心理活动?你讲完后病人是什么反应?”这种训练的目的是克制冲动,了解自己的反同理心,培养一种三思而后行的干预态度。

治疗师说最重要的是:解释。解释是一种口头干预,使潜意识变得有意识。治疗师的解读其实是在向患者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看,我就是这样理解你的,或者说这件事。”这时候治疗师就邀请患者换个角度思考。病人可以接受、否认、修改和讨论这个假设。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患者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

病人常常怀疑我们是否能真正理解他。我一般会这样回应,“我一直在了解你的路上,达到100%的了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能做的就是无限接近这个目标。”患者通常会认可我“理解他”的努力。

解释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向病人传达他语无伦次或混乱的表达非常有意义的信息;

*确认病人的经历,承认他的感受,告诉病人我们理解他们的困境,说明我们可以“容忍”病人,抱抱他。这个功能对于一些患者来说特别重要,他们来找我们只是为了被理解,并不想了解他们的问题。

*解释也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治疗师是与他不同的对象,他思考自己的经历,试图动摇自己的不良信念;

*将患者的内在体验与外部现实联系起来;

*减轻痛苦,这是任何治疗的目的之一,精神分析治疗也不例外。治疗师和病人呆在一个黑暗的深坑里或一座愤怒的活火山上。有了这种战友,治疗师的解读更容易接受。

解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患者对他人的认知;

*病人的辩护

*病人对自己的看法;

*识别患者行为、想法或感觉的模式。

什么是好的诠释?

首先是合适的时机。

治疗师说的无非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状态下说合适的话。为什么时机如此重要?因为阻力,解读会质疑病人既定的信念,挑战他原有的模式。如果病人还没准备好接受,我们会解释的。他可能会觉得受到伤害,感到羞耻,然后远离我们。所以,即使解读正确,时机不对,也不会对患者有好处,只会增加治疗师的万能感。

解读的时机与我们对患者的评价有关。第一,评估患者的苦恼程度,患者发展水平越低,越需要谨慎,理解解释的意义需要符号能力。其次,需要评估一个疗程内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第三:待遇联盟好,解读会更好。解释不好,咨询关系会分崩离析,患者会认为我们是攻击性的,甚至是迫害对象;但是如果这种不好的经历能够被考虑和修复,治疗关系就会得到加强。

其次,好的解释是治疗师在合适的场合给一点提示,病人自己解释。诊室不是治疗师炫耀技术的地方。分析的目的是培养病人自我分析的能力,而不是让他向极其聪明的治疗师寻求神奇的解释。治疗师必须稍微降低树枝,这样病人就可以够到并一跃摘下树枝上的苹果。反过来,如果病人有能力伸手去拿苹果,但在他摘之前,我们跳过去给他,就剥夺了他用自己的能力去体验的机会。这样,治疗师可能是在满足他自恋的需求。

此外,好的解释简明扼要,能被患者理解。解释不要太玄乎,超出患者的理解能力。他必须弄清楚我们是如何得到这种解释的。

现在来说说口译的分类。实践中最实用的分类是:重构解释和移情解释。

重建解释,也称为原始解释,将患者的感觉和想法与他们的过去联系起来。比如“你老公不跟你分享公司发生的事情,你很生气,就像你爸妈背着你商量事情一样。”

共情解释,又称“此时此地解释”,让患者直接体验到自己在治疗关系中的情绪反映,这可能会让咨询师和访谈者都感到极度不适。这种解读也特别挑战治疗师,因为治疗师是直接作为主角出现的。这时候治疗师就要像一个勇敢的战士,直面大火,甚至主动把火引向自己。比如病人在说谁可以免费上课,有多少免费资源可以用,一个她很佩服的导师有大爱。

治疗师想的是,病人在抱怨咨询费太高,治疗师只爱钱,不爱大爱。这个时候治疗师是逃不掉的,只好面对困难说:“我收你咨询费,一点都不像一个有大爱的人。你可能对咨询费有所了解。能不能多说说?”在这种情况下,鼓励患者积极地表达他们对我们的负面感受,而不是隐藏。在别人面前说这个人不好,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选择逃避,但咨询关系必须建立在两个真实的人之间的真实感情之上。真正的感情总是积极和消极的。鲁迅先生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治疗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还有一种分类,表层解读和深度解读。顾名思义,表面解读非常贴近患者的意识,沟通处于比较明显的层面。对于这样的解读,患者容易认可,不会无所适从。

深度解读通常呈现的是那些更具历史感、更远离意识的内容。这时候就要注意不要冒险,不要一哄而上。

最后一类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解释”和“以治疗师为中心的解释”。前者针对的是能够积极参与自我探索过程的患者,关注患者的想法,向治疗师指出他的投射。后者针对的是无法从治疗师那里恢复投射的患者,这种解读侧重于患者猜测治疗师可能有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