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行。他们在谈论什么?
如果你手里有一颗理想的种子,一定要找一个理想的地方去播种,不要让你的理想因为气候或者水土不服而被埋没。聪明人都知道,不能把自己所有的才华浪费在注定一事无成的主人身上。他们会找到另一个主人,让理想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重新发芽。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忠臣坚守着为官的道德准则,即使面对昏庸的皇帝,也是矢志不渝地追随。最后,他们的热情最终溢进了那个崩溃王朝的废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烈士。他们的精神令人钦佩,但他们的做法确实值得商榷。
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人的思想也要不断前进。姜子牙助灭文王,成了千古绝唱的美谈,而那个穷臣的下场,正是愚忠臣的写照。在一场非零和博弈中,审时度势,寻找最好的“高手”,成了聪明人的选择。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谋士之一的刘基(温柏)就是这样一个喜新厌旧的人。他能够在元末明初的政坛上找到自己的路,最终对明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基少有野心,在14岁的时候辉煌过。
刘基,一个成功的少年,想忠于元朝,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时正值元末,官场腐败,贪官横行,整个社会都是楼台统治。但是刘基并不孤单。他一方面以身作则做一个清官,另一方面又与那些贪官污吏作斗争。但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写了一封弹劾监督审查官的信得罪了上司,被推回家。
官场的第一次失望并没有让年轻的刘基气馁。在回乡隐居的日子里,他刻苦钻研易经、八卦、兵法,广交朋友,扩大影响,随时准备东山再起。他知道有了梧桐树,就没有凤凰的烦恼了。果然,刘基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才华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也有不少人前来求教。刘基觉得自己出头的日子不远了。
元末,农民起义相继爆发。黄岩人方国珍,被诬杀仇人,带领三兄弟聚集数千海口骚扰江浙。朝廷几次没有剿灭军队,连江浙的程波帖木儿都被他活捉了,于是朝廷决定用高官厚禄让方国珍投降。然而,方国珍的叛乱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江浙一带最后想到了刘基,推荐他为元帅府。
隐居了十几年的刘基,又一次觉得眼前有了光明。他一到,就主张用武力严厉镇压方国珍。刘基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出兵了。朝廷下令,他狂妄自大,被剥夺兵权,被关押在绍兴。刘基气得头发都白了一半,弃了官职回到青田老家,又隐居起来。
官场失意对刘基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
此时,刘基已近50岁。他以为这辈子不会再有机会了,他的才华和抱负都白费了。谁知农民领袖之一的朱元璋此时再次邀请刘基出山。刘基对朱元璋半信半疑,不愿出山。经过朋友们的再三劝告,刘继才改变了态度,到了朱元璋驻扎的那一天。
刘基到了应天之后,依然郁郁寡欢。朱元璋召见他的那一天,他懒洋洋地来到朱元璋的帅宅,只在见到朱元璋的时候做了短暂的拜访。当朱元璋问起如何建立成功的事业时,刘基随机拿出了十八般治国方略,朱元璋点头称是,亲自为刘基倒茶,继续向他请教军事行动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笼络刘基这样的文人,朱元璋专门修建了礼德殿,给予他们很高的待遇,一旦听到他们的高明意见,立刻采纳。刘基觉得自己终于遇到了一位贤明的大师,于是就死心塌地地跟着朱元璋。他决心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来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从此,朱元璋视刘基为心腹谋士。无论大事小事,他都得和刘基商量。朱元璋称刘基,只用先生而不用名字,以示尊敬。在和别人交谈时,他经常把刘基比作汉初的张亮。这更加增强了刘基报答他恩情的欲望。
最后,在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众多武将和文官的协助下,朱元璋终于统一了全国,开创了明朝数百年的基业。
刘基审时度势,并没有盲目效忠元朝。最后在朱元璋的庇护下,成为大明的开国功臣,他的才华和智慧也发挥了出来。我们每个人在寻找自己的靠山时,都需要明白这种灵活的博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