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里登天目山》中的梦是天堂还是梦境?

李白《梦里登天目山》里的梦是应许之地还是梦里登天目山的梦?这是一首关于梦和神仙的诗。瑰丽的意境,变幻莫测,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新颖的表现手法,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梦里登天目山》中“梦”的解析

摘要:本文解读了《梦里登天目山》中的梦。通过对比李白早年在天宝的生活经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这一梦境意象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李白写的梦符合李白在天宝二十三年间的生活和思想现实,是李白在该阶段仕途跌宕起伏的反映,是李白寻求自我解放和精神净化的过程,是李白完成精神突破的见证。

关键词:李白梦想突破

首先,梦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李白的《梦里登天目山》(又名《别东录·朱功》)是李白被逐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准备从鲁东到南越旅行时,为友人写下的留别诗。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主要体现在大胆奇特的梦境中。梦的解析成了这首诗解读的关键。诗中的梦是梦还是噩梦还是别的?我们先来看看名家的解读。在分析这首诗的时候,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提出:“淋漓畅快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的各种精神冒险和追求,仿佛诗人压抑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梦里的自由和美好,强化了他对现实中权贵的憎恨和反抗。他醉心于吃一顿饭喝一点露水就能寻仙的生活,但他也明白这种生活只是一种驱散他烦恼的无奈手段。”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对该诗的解答是:“该诗以浪漫主义和梦游的手法表达了对名胜古迹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蔑视世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萧涤非等人的《上海唐诗鉴赏辞典》在分析了该诗的梦境后指出:“作者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源于对权贵的抗争,唱出了封建社会许多没有才华的人的心声。”人教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选修书《梦里升天的天目山》中说:“他游山玩水、寻仙访道,是用一种远离现实的方式表达对强者的反抗,是追求个体自由的表现”;“这首诗的主要部分是写梦和幻想世界,是用幻想世界的美好来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漫游来衬托现实世界的失意和失意。”这些观点基本一致,即李白“梦游天目”的“梦”是一个美好的梦,梦中的世界是诗人向往的神仙世界。如果这是一个美丽的梦,为什么诗人会惊恐地哀叹?"我动了,我的灵魂飞了起来,突然惊呆了,久久地."这两句话应该是我们理解整个梦的关键。如果梦是美好的,它怎么能让李白的灵魂胆战心惊,怎么能让他“起步”“长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做着美好梦想的人是绝对不会有这种感觉的。因为甜蜜的梦总是令人难忘和期待已久的,也总是希望尽可能长久地完成。然而,李白被一场梦惊醒了。醒来后,他没觉得有什么可追忆的。相反,他很担心,也很震惊。从这个角度来看,“梦论”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梦的分析

李白《天目山梦游》和《送别》中的梦是什么?我们结合文本,知人论世,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梦意象。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是天目山的一场梦游。这个梦充满了起伏和变化。李白一生游走于山川之间,热爱名山大川,自然为美景所迷。他一听到有关但岳人谈论天母山的事,就迫不及待地睡着了,但他却“和他们在月夜渡镜湖”。在他的梦里,我穿着谢最早使用的钉鞋,登上了碧云之梯。登高望远,阳光普照的海洋半道,神圣的雄鸡在太空中啼叫;忘不了归来——千岩转身,花诱我,岩舒我。一天突然结束;“熊、龙、山河惊风,惊林撼高”,四周险象环生,蓦然转身,进入了金碧辉煌的神仙世界。天苍茫,日月悬,衣如马,仙如麻。此梦一日,访天目。从幽静美丽的湖光月色到壮观的海光日色,从蜿蜒扑朔迷离的千岩路到战战兢兢的森林深处的地板,从人间美景到五彩仙境,李白梦游的场景变化很大,可谓跌宕起伏。可以算是李白在天目山的一次空中旅行和飞翔。

当然也不能只谈风景,因为王国维说“一切风景词都是感伤词”,更何况诗中的风景是梦幻的,离奇的。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现实。梦游的李白,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得不在层层景物的幻境中寻求与现实的对应,但这恰恰揭示了作者心灵的真实,把自己内心深处积累的人生历程投射在思考的窗上。那么,诗中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色彩的梦境描写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内在道理呢?对比李白的经历和文本,我们发现,梦恰恰是李白天宝年间人生轨迹的反映,也是李白在那个阶段仕途沉浮的写照。下面具体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