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实现梦想?
●专家意见
一步一个脚印,胸怀千里。
张玉广
张女士反映的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也是80后、90后人群最担心的问题。如果没有理想,你就会失去人生的方向,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会非常懒惰、没有动力,甚至厌世。
那么,在价值观如此多元的现代社会,父母应该做哪些努力来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呢?
我觉得首先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状态。前者会影响你抚养孩子的方式,后者会直接成为孩子。相关调查和我个人的感受表明,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短视的、片面的。对孩子只有学业期望,没有人格期望。总是“我们不要你做什么,只要把书读好就行”,难免给孩子的发展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
有些父母,喜欢吃喝玩乐,生活混乱,结果孩子很容易成为这种父母的镜子。作为父母,孩子要有远大的理想,就要做有理想、敢于奋斗的人,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同时也要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为先。徐特立说:“教育的功能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形态,培养一定的人格,服务于一定的社会。”
其次,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各个年龄段理想发展的基本特征。幼儿期的孩子谈不上职业理想,但人格培养必须要开始。我的家庭教育经验是,我坚信“连孩子都有志向”。培养孩子的志向水平,绝不是某个特定的家庭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要让他们自信,相信同龄孩子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而且比别人做得更好。这种教育,越早开始越好。
小学生的理想往往飘忽不定,众多而不稳定,久而久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太容易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因此,父母不仅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还要适当控制进入自己头脑和内心的东西,帮助孩子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时学会选择。
虽然中学生的理想逐渐稳定,但二代的理想往往充满幻想却缺乏科学性。尤其是行动远远落后于思想。受父母思想影响,理想更多表现为重脑轻身,重利。
家长了解孩子理想发展的基本特征后,就可以抓住孩子有积极情绪的有利时机,比如进入新学校,开始新学期,月经初潮或第一次遗精,考试成绩好,在学校受到表扬,看一本好书或一部好电影或电视。家长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加强孩子把积极的情感转化为目标和理想。人格和理想的培养靠的是文化的熏陶,时代日新月异。给孩子提供文化素养,要注意时代特征。需要提醒的是,切忌总是用批判的眼光指出孩子的缺点,打击孩子从头开始改变形象的决心。同时,无论是什么年龄的孩子,我们都不能忽视他们对祖国的情感教育。引导孩子关心国家发展,了解重大正面事件,增强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没有理想甚至觉得生活无趣的孩子,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社会太多黑暗的一面进入了他们的头脑和内心,让他们在思辨能力差的情况下感到无望。当然,这也是对家长素质的挑战。
第三,给孩子提供接近理想的实践机会。很多孩子都有远大的理想。比如我在不同学校的初中生团体辅导中,听到很多同学公开宣示自己的理想:“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我要成为世界级的歌手”,但当被问及如何实现这样的理想时,他们往往最多默默说一句“好好学习”。再美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也会像痴人说梦。
如前所述,与理想密切相关的人格培养要落实到生活细节中。比如家里虽然有钱,但也制约了孩子的生活条件;孩子这个年龄该做什么,一般不安排反而;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鼓励,并教会他们具体的方法;经常讲一些因为性格好而获得人生巨大成功的案例,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最好是最近的,和孩子兴趣有关的,比如刚刚在英国达人获得亚军的苏珊阿姨的故事)。理想实现与否,取决于追求的过程。在心理学领域,人们谈到理想时,往往会提到“梦想”这个词,指的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活动而产生的想法。在追求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一个“梦想”就是一个目标。家长要懂得引导孩子在一段时间内确定系统的目标,在一个目标实现的时候,鼓励孩子向下一个目标出发(心理技术方面,由于篇幅有限,请参考《温州日报》2007年3月12期《如何“标记”学习目标》一文)。当然,在追求过程中,也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实际,帮助孩子及时修正目标。
最后,我想引用美国成功的心理学家拿破仑·希尔的名言:“人类最神奇的遗传因素,就是善于做梦的力量。”很少有孩子真的没有梦想。比如有很多孩子比张女士的儿子还惨。然而,当我让他们做“生命线”练习时,我发现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也有梦想,比如“强大”、“成为大老板”、“赢得500万的最佳奖金”。不幸的是,他们的梦只是他们渴望快乐或无知的表现。有鉴于此,我怀疑张女士的儿子并非没有理想,或许是因为和他的沟通短路了。
家庭理想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事情。抓得早,抓得自然,很重要。青春期过后,父母的权威会受到孩子的挑战,他们的影响力会相对减弱。只要家长、社会、学校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做好每一个“今天”,他们就一定会接近或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