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有建国遗风。她为什么最后把江山还给唐力?

武则天称帝后,发生了两次立太子事件,主角是她的两个侄子武程思和武三思。两次都有人站出来反对——第一次是以李昭德为代表,第二次是迪徐人杰。而且他表达了一个基本一致的观点,皇位应该传给子孙而不是侄子,因为侄子将来不能为她建庙。武则天同意了这两个建议。

唐玄宗二年(691),已经成为吴家合法继承人的吴看到了希望,命令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要求废黜唐玄宗继承人李旦,立其为太子。为了达到目的,吴还联合残酷地清除外围的异己官员。这件事是由武程思导演和表演的,这不是武则天的本意。当时武则天称帝不久,政局还不稳定。主观上不存在立军废李的想法,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才重用了吴等吴姓成员。

王庆之等人多次逼宫,终于惹恼了武则天,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调查事情始末。李昭德不经审判一棍子打死王庆之,这也让武则天看到了事情的复杂性,那就是改变继承人的继承权远比要求皇帝的头衔要难。而李昭德提出的姑侄不如母子,以及建庙祭祀,正是武则天所认同和担忧的。与此同时,她开始担心身兼王维丞相的吴太大而不能倒,于是在李昭德的建议下,免去了她的文昌之职。怀恨在心的武程思意欲报仇,被武则天粗暴地挡了回去:“我是赵德,才可以睡觉。”

武则天强烈地继承了武的思想,这应该是在他称帝七年之后。痴情的武程思,同样贪图钱财的武三思,百般游说,武则天的思想动摇了。作为一种尝试,她在立吴三思为太子的问题上,专门召开了一次咨询会。忠厚老实的狄徐人杰毫不留情地表明态度,说武三思的能力不如失势的庐陵王李哲,也就是武则天和后来的唐中宗的儿子李习安,然后继续以母子之道,庙堂之拜来说服武则天。结果和以前一样,武则天走了出来。然而,没过多久,武则天就向帝问起了她晚上做的两个梦——五子棋没赢和折大鹦鹉的翅膀。后者得到消息,没有“儿子”上场,启用吴次子(翼)。武则天走下山坡,立即召回李习安,立他为太子,让唐力按顺序返回。

如果象征意义如此明显清晰的梦真的存在——《新唐书》和《子简》分别记载了两个梦,那一定是武则天的借口。所谓的问梦释梦,不过是给帝一个重新说话的机会,也就是武则天认可了帝召回的建议。至于姑侄母子的肺腑之言,庙堂之拜,都不是武则天转变的关键——毕竟七年前李昭德也说过同样的话,而是武则天心中的转变。运作了7年,依然是同样的结果,这让她意识到了这个想法实施的难度——支持唐力正统的反对声音并不局限于朝廷内部,随后土耳其可汗穆西普也以此为由出兵边境,善后事宜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作为执政近40年的皇后和皇太后,夺权称帝是武则天长期权力积累的爆发。而且,尽管朝代更迭,武则天作为已婚女性,按顺序一直属于李家而非吴家,人们接受起来也不会太突兀。但是,要颠覆根本,改变现有的皇位继承顺序,不是那么容易的,也不是75岁的武则天的精力。与其死后被清算,不如跟风。武则天对迪徐人杰“还太子”的回复,其实包含了很多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