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雕塑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商、西周、春秋、战国

湖北省睢县曾侯乙墓出土的6件青铜人像,均为武士打扮,并涂有颜料,是战国时期人物雕塑的代表作品。商周时期,有许多用玉、牙、骨等材料雕刻而成的小型装饰雕塑,也有陶塑和木雕。商代傅浩墓出土的865件玉雕中,有15件玉人和玉头雕,是研究商代社会生活和服饰的珍贵资料。而且各种鸟兽虫鱼都很生动有趣。陕西宝鸡国葬墓出土的大量玉器是西周时期玉雕的代表作品。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商代泥奴像,都戴着连枷。甘肃灵台出土的西周玉人和部分青铜器,都是裸体的,属于奴隶形象。春秋以后,俑葬风气盛行,主要有陶俑和木俑,也有不同金属材质的。遗存最多的是南楚地区的漆木俑,以及墓兽、鸟兽、虎座鸟等。,而且还有木制根雕辟邪。商周时期的大型雕塑包括矗立在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物,以及数十个青铜人物的头部和面部。是古代巴蜀文化的遗存,相当于中原早期的殷墟文化。

秦汉时期

汉代各种材质的俑进一步反映了现实生活。比如四川出土的陶俑,有不同的身份和活动,有农民,有工匠,有厨师,有益友,有卜曲。其中,鼓乐和说唱俑栩栩如生。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的陶俑,技法自由,表情生动(见无影山陶塑)。一些表现宫女形象的女俑表情端庄矜持,对内在气质的描写前所未有。西汉大型雕塑的代表作品是霍去病墓16动物石雕。作为将军生前为国立功的战场祁连山的象征,墓中散落着现实生活中的野生动物和奇幻动物形象,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充满生机。这些作品的雕刻手法极其简洁概括。他们通过一点点雕刻,生动地呈现了不同动物的表情,形式广泛而富有活力。其中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征性和纪念性(见霍去病墓石刻)。战国至秦汉时期,云南古滇人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中的贝壳容器上布满群雕和通雕,真实地展示了奴隶制社会时期滇人的生活环境和宗教、战争、狩猎、乐舞活动,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其以牛、虎等动物为主题的物件,以及描绘动物间生死搏斗的青铜纽扣,令人叹为观止(见云南人青铜雕塑)。北方草原的东湖、匈奴等民族的青铜纽扣,金银制品中的动物形象粗犷豪放。这些作品成功地展现了运动之美和力量之美(见《中国北方草原民族》铜牌)。

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雕塑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出现的大规模修建石窟寺的活动。中国最大的石窟,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都是在这个时期挖掘的。北魏是营造石窟氛围最兴盛的地方。北朝修建的石窟广泛分布于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区,而南朝只有南京栖霞山一处石窟。主要的建穴工程是以皇室或达官贵人的名义,动用国家资金和建设力量修建的,工程庞大而宏伟。其中,云冈石窟谭瑶洞的大佛和龙门石窟固阳洞的群龛,都代表了北魏鼎盛时期的雕刻水平和艺术风格。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坐像,高13.7米,庄严古朴,是大型古代石像的杰作。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法规制度和审美风尚都受到南朝汉文化的影响,石窟造像开始摆脱早期西域印风的影响,形成褒服、秀骨、清象的新风格特征。如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像的坐像,雍容华贵,呈现出一种充满内在修养的脱俗气质,其衣面光滑,层次感强,装饰性强。石窟寺雕塑艺术风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了同时为寺院供养而雕刻的单体造像、造像碑和金铜佛造像。金铜佛是一座小型雕塑,造型巧妙多变。著名的佛教雕塑家有东晋的和戴父子。他们以第一个剪辑雕像和擅长权衡大型雕像的比例而闻名。南北朝时期另一种大型石雕是陵墓地面石雕群。现存作品主要是31宋齐梁陈皇帝石刻和南京及其附近的王侯墓。其组合关系是一对石兽、石柱、石碑。陵墓前摆放的石兽有角,称为天禄或麒麟。太子墓前的石兽没有角,称为邪灵。其造型已从汉墓前的大型石兽中脱颖而出,趋于刚健华丽。野兽做出行军的姿势,脖子很长,头向后仰,形象与弓起的背部形成强烈的S形曲线。身上有翅膀,有光滑华丽的线刻花纹(见南朝墓葬石刻)。北朝陵寝前的石刻被后人破坏,只剩下几个文人。此外,在南方和北方的墓葬中也发现了砖块、石雕、石雕线描、现实生活描述和神话人物。北朝兴盛,南朝增多的墓中葬俑气氛,形成了固定的组合。北魏以后的随葬俑群主要包括墓俑和兽俑、礼仪之旅、奴婢和艺妓乐。一座墓中埋葬的俑数量从数百个到一千多个不等。其形制前期粗犷,北魏太和以后趋于细瘦,北朝后期转为丰润圆润。其审美趋向的变化与石窟寺造像的变化大体一致。

隋唐时期

东西魏、北齐和北周后期是雕塑艺术发展的过渡阶段,从隋、初唐到、武侯到玄宗时期(大约7世纪后期到8世纪初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高峰。安史之乱后衰落。会昌五年(845年),武宗下令毁坏寺庙,变卖铜像,佛教雕塑遭到空前破坏。此后,唐末再无大规模的石窟营造活动。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艺术上..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在唐代继续被大规模挖掘。他的代表作品是高宗和武侯时期雕刻的龙门石窟奉先寺的石雕。卢舍那佛像庄严、睿智、不凡,是唐代强大国力和刚健自信的时代精神在雕塑艺术上的反映;弟子、菩萨、天王、力士,每一个都体现了宗教艺术类型学的具体要求,九个造像之间的组合关系,尺度的平衡,动静的呼应,为适应大型造像与朝拜者之间的距离而调整造像的比例,流畅自然的雕刻手法,都表明古代雕塑家削山造像,创造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审美时尚的宗教艺术形象。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真人大小的菩萨石像,以及敦煌莫高窟第159号、第194号彩塑菩萨,都是女人味十足,眼神丰富,体态婀娜,显示出超越宗教氛围的浓郁气息。性格气质各异的门徒,威武的国王,粗壮有力的力士,虔诚的世俗服饰提供者,也是这一时期宗教人物塑造的新发展。唐代墓葬石刻群的主体部分集中在陕西关中地区,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墓葬,以及众多随葬墓。其中14座墓葬依山而建,增强了整体布局的宏大气势,是雕塑群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见唐代墓葬石刻)。石刻的内容在早期的墓葬中差异很大,在乾陵(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陵墓)之后逐渐规范。神道中排列的石雕主要有华表、飞马、朱雀、鞍马及骑手、石人、碑、土司群像、石狮等。在雕刻技法上,他们注重整体的简洁完整和置于山丘上的意象效果,形成数量不均、重复、体积变化的节奏感,作用于盗墓者的心理。在行军过程中,石刻的代表作品有仙灵的石犀牛、昭陵的六马(见昭陵石刻)、顺陵的石狮(见顺陵石刻)、干陵的石狮、庄、台、朱的筑墓石人等。晚唐时期,墓葬规模缩小,石雕装腔作势,平庸无奇,失去了早期的雄伟。在唐朝的鼎盛时期,首都也修建了纪念雕塑。例如,武则天在洛阳铸造的舒天纪念柱高100英尺,周围是石狮和麒麟。俑作品在隋唐时期也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材料有很多种,如泥、木、瓷、石等。有大量的黄、棕、蓝、绿等釉色烧制的三色俑,特别能代表俑作品新的成型水平。在塑造宫女和官员形象时,作者非常热衷于在具体情节中表现人物的特殊神态和动作。女性形象由早期的温婉可人转变为丰满,圆脸,神态舒适慵懒,长裙拖地,是唐代艺术中表现女性理想美的典型风格。以佛教天国形象塑造的镇墓俑,精神饱满,动静相宜,夸张而有分寸。对于马、骆驼等动物形象,注重描写具体、生动,多以意气风发的状态表现动态情况(见唐三彩)。此外,隋唐时期,许多金银器上的锤、镶嵌浮雕图案和铜镜上的花纹也十分丰富生动,常有现实生活或神话题材的描写。一些装饰图案受到波斯和其他国家的影响。隋唐雕塑对周边国家也有重要影响。杨惠芝是唐代著名的雕塑家,以善于将具体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而著称。

五代宋辽金

保存下来的五代雕塑很少。其中最重要的是山西平遥振国寺的一组彩色佛教雕像(见振国寺的彩色雕塑),前蜀墓的王建雕像,以及刻有浮雕艺妓和抬棺神的石棺(见王建墓的雕塑),以及南唐秦和顺尔陵的65,438+090陶俑(见南唐二陵的陶俑)。五代雕塑代表了晚唐以来过渡时期的艺术风格。世俗题材和现实主义风格的发展在宋代的宗教雕塑、墓雕和俑中表现得很明显。在大足石窟中,136窟(心车窟,南宋时在绍兴雕刻)的八菩萨庄严婉约,129窟的观音雍容华贵,都是宋代精美的佛教造像。宝顶山父母恩乔装,地狱乔装,牧牛道场的摩崖造像,充满了生动的人情。雕塑家热情表达的社会生活内容往往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宋代寺庙金属造像比较重要的遗存有河北正定龙兴寺大悲菩萨铜像、四川峨眉山万年寺普贤菩萨金铜像(见万年寺普贤像)、河南登封中岳寺图书馆铁人等。山西太原圣母院晋祠庙的少女像(见圣母院晋祠彩塑)、江苏至宝圣思寺的罗汉像、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吴县紫济南寺的罗汉像都被制作成具有内心活动的特点,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真人的宗教形象。一些阿罗汉被描绘成睿智非凡的哲学家。此外,福建泉州的老君石像是古代重要的大型道教造像。辽金时期,北方地区开凿了石窟,保留了许多寺庙雕像。辽代蓟县独乐寺的观音像、辽宁义县丰果寺的菩萨像、山西大同的下花岩寺的观世音像,唐式依然存在,但呈现出匀称美观的趋势。辽代很多佛塔也有精美的浮雕。北宋墓中石刻的主要部分在河南省珙县。* * * *有8座墓葬,现存石刻539件,加上随葬墓中的石刻1000多件。定制自永昌陵开始形成,大体遵循唐陵的规范,但内容差异较大。它主要由岗哨、大象和驯象人、瑞士鸟、角、鞍马和骑手、老虎、羊、大使、文武大臣、狮子、凌镇将军和钦差大臣组成。宋陵的石刻在规模和艺术水平上不及唐代,但造型依然严谨。其陵区集中,石刻内容和数量更规范,对明清影响较大(见北宋墓室石刻)。宋辽金时期的俑数量较少。但墓中的雕塑、壁画、随葬俑都很有特色。由于宋代日常生活习俗的巨大变化,墓葬中出现了大量直接模拟现实、表现日常生活的雕塑和桌椅等日常用具。河南、山西等地也有不少展示宋代、金代至元代杂剧表演的刻砖(见宋金元杂剧刻砖)。

元明清

元代以后,雕塑艺术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宫殿和皇家园林的环境雕塑上。元代宫殿建筑已被破坏,遗址出土的凤麒麟石雕、龙栏杆等建筑装饰物仍能表现出元代雕塑丰富复杂的面貌。元代重要作品,如居庸关云台浮雕、天王护法、十佛、千佛、票门上“六件”(见居庸关云台雕塑)、杭州飞来峰密宗石刻等,都表现出同样的时代风格。元代著名雕塑家和他的学生刘源出生。元代还留下了丰富的关于雕塑史料的石刻书写经验,这也标志着民族宗教雕刻艺术的完全成熟,明清建筑雕塑的精华都聚集在故宫建筑群和天坛(见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寺庙园林中。故宫天安门广场前的华表和石狮,白石住友上浮雕的云龙和云峰的瞭望塔,宫内的主体建筑,断头的头颅,会烧香的青铜龟和鹤,都为衬托宫殿建筑的庄严和辉煌,增加当地的艺术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这组建筑群的有力端,保和殿后面的下层石雕御道长近17米,宽3米多,布局宏伟,雕刻精美,是明清石雕艺术的杰作。建于大同,北京、北海的故宫,九龙的琉璃墙,故宫内的动物雕塑,如鎏金青铜龙、凤、麒麟、狮子、大象等,也是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品质、丰富多样的造型进行装饰和调整。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较好,主要有南京十三陵石刻、北京十三陵、河北遵化清东陵、易县清西陵等。其内容和配置都是跟随宋陵发展起来的。清代,裕陵等地宫的门、墙、券上刻有精美的浮雕佛像和各种图案。在明代,两个时代的雕刻风格都是简单有力的,而在清代,对精致的追求是琐碎的。宗教雕塑主要是寺庙彩塑和小型木、石、金、铜佛像。明代杰出的造像有陕西蓝田水陆寺的塑壁、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天王、力士、罗汉、过海观音(见平遥双林寺彩塑)。清代小型佛教金铜佛中不乏精品。在明代,在用玉、石、竹、木、陶瓷、金属、牙、骨等材料制成的工艺美术中,以及在民间建筑和器皿的装饰中,都有许多优秀的雕塑,如福建德化的瓷雕观音。晚清时期,天津张明善的民间题材和人像泥塑达到了很高的写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