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周公_孔子与周公原文
当一个人的活动对其所处环境或社会的历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被载入史册时,他就成了所谓的“历史人物”。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层出不穷,但为什么周公是第一个真正的“历史人物”?
在古代,人们大多以氏族为单位生活。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书写记录的方式和资源非常少。因此,一个宗族的成就往往都归功于宗族首领一人,使得宗族首领在今天的人眼中成为一个似乎无所不能的形象,也是一个神。今天,我们知道中国早期文化中伏羲、神农、颜地和黄帝的形象。而真正用自己的智慧奠定了中国三千年文明基础的个人,非周公莫属。
周公,你是谁?
孔子说:“我很弱!好久没梦见周公了。”
《论语》?说罢,又”
读过《论语》的人一定记得,周公是孔子的偶像,孔子毕生致力于还原的《周礼》就是周公创造的。正是因为孔子经常梦见周公,在梦中向周公求教?周公?说道。“尚书?《大传》曾把周公的贡献概括为:
“一年救乱,二年胜,三年练选,四年建侯炜,五年作周,六年作乐,七年成王。”
其中,“救乱”、“尹柯”、“练选”都是指平定三狱之乱(后面会讲到),“建侯炜”是指建立分封制,“建新都,洛邑”是指建立新都,“制礼乐”是指周公制礼作乐,“制政为王”是指周公摄政七年后将权力移交给周成王。
我们对周公并不太陌生。周公,著名的丹,是武王的弟弟。他不仅协助伐周,而且不顾流言蜚语,忠实地协助的儿子在他死后成为国王。这是我们对周公认识的最通俗的版本。
在孔子及其儒家集团的“大力推动”下,周公成为与黄帝、尧、舜、禹、商汤、文王、齐名的“圣人”,被尊为儒家的“元圣”。但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周公是唯一一个不是“伟大领袖”的人,却是一个有充分可信文字记载可以佐证的真实的“人”。这一点,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早就看出来了。他说:
“中国古代史中描述的圣人,比如和唐,往往比纪录片更好看。如果人物的个性在中国历史上有明显的表现,有真实的、重大的影响,那就应该从周公开始。”
钱穆的《周公》与中国文化
为什么周公作为中国“历史人物”坐在首位?
首先,从影响历史进程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西周是经过周公之手才真正建立起来的。众所周知,周朝的建立是从攻周开始的,攻周只带了三千“武士”。此外,敌人占领商朝首都只花了一天时间就唱了歌,纣王感到很丢脸。他登上鹿台,佩戴珍珠玉石,放火自焚。
“临行时,登上鹿台,用奇珍异宝盖身,火中自焚。”
史记?周本基
这听起来容易吗?
如果认为周朝是这么容易建立起来的,那就太天真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倒台之后,这个新政权岌岌可危,甚至可以说是动荡不安,随时可能被赶出朋友圈甚至封杀。
周武王健康状况不佳,英年早逝。他想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周公辅佐他,但他拒绝了,说他想辅佐他的侄子,即周成王。
在伐周之后,他并没有立即铲除商贾势力,也没有为了“永远避免后患”而杀死的儿子。而是分封纣王之子武庚治理商朝遗民,并在附近安排了自己的兄弟管叔、霍叔、蔡叔,以期挟持武庚,史称“三监”。结果死后不久,“三监”嫉妒周公的摄政王地位,于是勾结武庚,武庚又勾结东夷其他国家如徐、燕、博古等谋反,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周公果断东征,前后用了三年时间平息叛乱。
这次平叛的意义不仅在于消灭了武庚、等几个“帮主”,还在于稳固了周王室政权在当时多国不稳的世界中的地位。而且周公还“顺带”消灭了武庚中几个不相干的“帮凶”,即东夷、徐、选、博古等几个国家,使得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势力范围远远大于原来的殷商,甚至远于之前的周室,这大概是文王、做梦也想不到的。
其次,从周朝的稳定和民族融合来看,周公采用的分封制不仅稳定了周朝的统治,而且促进了民族融合。
和一座山战斗比坐在上面容易。周公二次东征,平定三狱叛乱后,为了巩固胜利果实,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潜在的反对派势力再次叛乱。周公采取的措施,就是我们今天似乎都知道的分封制,但我们似乎并不知道那么多。【关于分封制和宗法制度,以及后面提到的礼乐制度。
周公像一个弓箭手,有目的地把姬姓子弟和为周王室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们“射”到各个战略要地,以便用包括但不限于武力的手段征服当地原住民,建立自己的?国家?。
这些战略要地,可能是周公在刚刚结束的“二次东征”中打下的,也可能只是自称“掌管周”而没有任何实际行动,也可能原本就是“无主之地”,但说白了,周公似乎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那就是派一批信得过的人去“开荒”。
不仅将来保卫皇族的新国家领导人,还有相当一部分商朝遗民被分封出去。周公通过分封,巧妙地打破了商朝遗民的原有格局,让他们跟随自己的新主人,也就是姬的子孙,到陌生的地方建功立业,不仅最大程度地消除了旧殷商再次联合反周的可能性,也在不经意间促成了周人、商人和“洋人”的大融合(当时时尚上还没有“民族融合”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公才是西周三百年间世界的真正创造者,因为无论是二次东征,还是诸侯分封,决策都是他一个人做出的。
最后,从文化传承和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周公创造的宗法、礼乐等制度文化,形成了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
儒家被视为礼乐文化的代言人,所以他们把礼乐制度的周公视为“元圣”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把“分封制”看成是西周初期国家“工作”的一种常规安排,谁去那里做什么;那么“礼乐制度”就是进一步明确所有人的身份和行为规范,包括从皇帝到奴隶。
当时的“礼”相当于现在的制度和法律的行为规范。什么层次的人,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表演才合适,都因为仪式和音乐制度的出现而有了具体的安排。五百年后,孔子向往和想要恢复的,是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也正是因为对礼乐的推崇,孔子以及后来的儒家思想占据了我国历史上的所有风光,到了近代更是被批判为一文不值,近乎“脱节”。
虽然现在听起来,“礼乐制度”似乎极不灵活。像方格子一样,它把人关在里面,像笼中鸟一样缺乏自由。但是3000年前,比雅思贝尔斯提到的人类精神文明“轴心时代”早500年,周公就已经为他的子民提供了一整套安身立命的哲学!难怪有人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中国只有周公一人关系密切。”
作为“圣人”的周公
孟子告诉公犊子,大禹治水,周公吞并夷狄,孔子写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演进中的三圣。
以前,禹治水,天下平;周公也是蛮族,驱兽而居,民以安;孔子成了春秋,造反贼怕了。“孟子?在滕文公的章节和句子下面。
钱穆先生解读为:大禹使人认识到他是一个能战胜自然的人;周公使人们意识到他们属于他们的祖国。孔子让人们意识到他们能够接受教育。
“盖孟子之意,自有余,而后有人间;有周公,再有这个人类的中国;有孔子,然后有这个人的觉悟;”那么周公之所以神圣,在中国历史上的真实地位,也就是按照孟子的说法,就可想而知了。"
钱穆的《周公》与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从影响历史进程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西周是经过周公之手才真正建立起来的;从周朝稳定和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周公采用的分封制不仅稳定了周朝的统治,而且促进了民族融合。从文化传承和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周公创造的宗法、礼乐,形成了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周公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历史人物,都是名副其实,无可非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