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的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在教八年级的《肖像权》的时候,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用“你认识他们吗”(多媒体展示了班里十个学生的肖像)来介绍,熟悉的面孔在课间休息时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就很自然的提出了这个问题:老师的行为是不是刚刚侵犯了这些学生的肖像权?为什么?哪些行为属于侵犯肖像权?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头,就能起到带头作用,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能否真正有效、高效的基石。
2老师把枯燥的理论换一种方式讲,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我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梦见自己的牙齿都掉光了。他召集智者来解释他们的梦。一位诚实坦率的智者悲伤地对国王说:“陛下,这将预示着您的亲人将一个个死去。”国王听了之后,大怒,又把他打了一顿,然后流放到边疆。国王不甘心,找了一个聪明人。智者面带喜色地对国王说:“陛下,您真有福气!这个梦意味着你会比你所有的亲戚都长寿。”国王听后,喜出望外,奖赏了智者。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两个智者的命运却完全不同。原因是什么?这只是另一种表达方式。所以,为了让理论不再枯燥,我们老师要向故事中的第二位智者学习,让我们的“王”(学生)开心,愿意学习。在同样的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多想办法,用不同的方法,结合通俗的例子,让理论不再枯燥,课堂不再枯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3教师适当运用案例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趣。
我在教七年级“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在陕西省的一个山沟里,一个记者和一个牧羊人有如下对话:“你今年几岁了?”“十六岁。”“你为什么不去上学?”"我放羊。"“你为什么要放羊?”“为了赚钱。”“赚了钱都做什么?”“娶妻。”“为什么要娶媳妇?”“生个娃娃”和“为什么要生个娃娃?”“放羊。”同学们听到这里,都惊呆了,纷纷感叹:这是一个16岁少年的人生追求!多么可悲的生育和生存循环啊!这说明贫困地区的人们因为受教育差而陷入了一代又一代贫困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公民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对国家和人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我觉得这个案子选的很到位。我发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但是案例选择一定要注意生活。所选案例必须来源于生活,真实可信,真实感强,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 * *。
老师善用经典故事,让学生快乐听课。
我教八年级“对别人负责,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的时候,会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在一场激战中,一架敌机突然俯冲到阵地上。像往常一样,士兵们会毫不犹豫地躺下。但是,班长发现,离他四五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战士还没有察觉。班长没多想,一条鱼跳起来,把小战士紧紧压在身下。一声巨响,飞溅的泥土落在他们身上。班长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看到小战士安然无恙,他很高兴,但回头一看,却惊呆了:他所在的位置刚刚被炸了一个大坑。帮助别人有多简单,就是帮助自己。所以在阐述观点时,适当引用一些经典的小故事,可以让枯燥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有趣。
教师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给思维的课堂带来快乐的笑声。
七年级讲授《我和我的父母》知识时,我会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一个大学生去一家公司应聘,考官问他:“你给他妈妈洗脚了吗?”大学生回答:“没有”。“那就帮你妈洗一次脚再回来。”为了完成任务,大学生回家帮妈妈洗脚。当他脱下妈妈的袜子时,他的心在颤抖。为了承担家务,为了教育孩子,他妈妈的脚在经历了风吹雨打之后,变得如此粗糙僵硬。那个大学生再去公司的时候,很淡定地说:“就算你不录用我也没关系。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大学生终于成为了这家公司的一员。通过讨论,学生们对理解父母的意愿、接受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照顾老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小故事减轻了一个沉重的话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老师的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相信,只要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和总结,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满活力的课堂里,学生可以自由呼吸,快乐歌唱,从而奏响生命的澎湃乐章,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