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篆刻诗词书法,就是做点小努力。

篆刻

“刻诗词书法,尽绵薄之力。”篆刻一直与书法、绘画、诗歌紧密结合,成为中国艺术的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篆刻的保护与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于12年7月2日前往中国印刷博物馆、西陵印刷社,通过参观、采访等方式,感受文化氛围,学习篆刻历史,了解文物保护与传承。

在讲解员和西泠印社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活动组成员带着西泠印社的牌匾走进月洞门,开始了为期一天的参观学习活动。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学,研究印画”的宗旨,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文物保存、工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天下第一社”的美誉。小组成员了解了西泠印社的简单历史,以及与西泠印社有着深厚渊源的国学大师:丁福之、吴印、猫王、叶伟明...闪耀的星星的名字与这片土地紧密结合,代表着篆刻的巅峰,一块中国的石头。千山石坊、古道、阳羡亭、华严塔、韩三老石室、易亭...自然景观和历史文物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展现了篆刻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

成员们在西陵印刷社前合影。

参观完西陵印度学会旧址后,团员们来到了中国印度研究博物馆。按时间顺序陈列的展品将会员带入历史的长河。在见证了印学在篆刻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后,成员们进一步体会到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先民的智慧。小篆、九对篆、妙篆等不同字体和印章的组合,让人陶醉痴迷,流连于展览之中。

工作人员指导下的篆刻经验

在印度研究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手把手教学和悉心指导下,队员们还尝试在青田石上刻章,亲身体验了方寸转方寸的乐趣。表面上看,画直线非常容易,但实际操作中却成了最大的难点,而刻出来的版画在白纸上盖印泥的那一刻,带来的是无尽的快乐。成员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实践,不仅真正体会到了篆刻的无穷趣味,也感受到了篆刻的高技术要求和篆刻学习者的辛苦。

团队成员的篆刻作品

在了解了印度研究和篆刻之后,队员们采访了西陵印度学会和中国印度研究博物馆的负责人,就遗址和博物馆的客流量、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及措施、与其他机构的交流与联系、后续的发展规划等问题与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当前金石篆刻的发展与传承、文物的保护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段老师访谈录

听听西陵的故事

通过一天的调查研究,队员们接触到了篆刻之美,体验到了方寸之间划分朱布白的趣味,感受到了石印篆刻的学术背景和文化内涵。如今,篆刻作为一门少数民族艺术,经过各方的努力,在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如何让金石篆刻进一步走进大众的视野,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并将其传承发扬光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后续的调查和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将对金石篆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