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理想的名人故事?
周恩来十几岁时离开家乡江苏省诏安县,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同学们上了一堂修身课,题目是《一生》。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当校长谈到“谋生”时,他告诉学生们如何立志。魏校长突然不再讲亮点了。提问:学生为什么学习?当时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读书做官。”
周恩来大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魏校长称赞:“有志者,事竟成小学生!”当时,周恩来只有12岁。一个响亮的誓言,一个崇高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之奋斗终生。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理想,他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复兴而献身。
2.鲁迅的“弃医从文——因社会现实而变”
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原本是学医的。但是在仙台医学院学习期间,课间放的日俄战争纪录片上,日本人被斩首成了俄罗斯侦探,死者和围观者都很麻木。这使鲁迅认识到:“首先是要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下定决心放弃医学,成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3.《陈平忍辱负重读书》
陈平在西汉时期很有名。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穷,和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维护父亲的命令,他才华横溢,没有生育,关起门来学习,却得不到嫂子的允许。为了消除兄妹之间的矛盾,他忍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羞辱。在小姨子的愈演愈烈下,他终于忍无可忍,离家出走,想要环游世界。在被他的兄弟救回后,他不再计较过去。最后,一位老人来到这里免费授课。他完成学业后,辅佐刘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匡衡挖墙脚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名叫匡衡。当匡衡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家很穷。为了读书,他凿穿邻居文盲家的墙,偷着蜡烛看书,终于感动了邻居的文盲。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到了一些东西。汉元帝时,任大夫,经傅、车漆将军石皋推荐,迁为大夫。
5.班超的《参军——被社会现实改变了》
东汉时,有一个著名的人,名叫班超。他从小就很有抱负,决心为国家做些事情。公元62年(汉永平五年),弟弟班固奉命在洛阳担任学校图书管理员,他和母亲也一同前往。由于生活艰苦,班超不得不为朝廷抄写文书,每天从早忙到晚,所得的赏赐只能糊口。
有一天,班超在抄写文书的时候,想到自己的志向,非常兴奋。他忍不住突然把毛笔扔在地上,叹了口气,说:“一个人就算没有别的大志向,也应该学学张骞,在对外交往中立功,以博取功名。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只带了很少的人,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和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封为定远侯。班超在西域呆了三十多年,当皇帝的时候才因为年事已高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