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卑与超越的思考
《自卑与超越》1这本书里提出的一些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作者和我的想法不一样,开阔了我的视野。
起初,我对作者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来,我了解到这里的合作是比较广泛的。我对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现在点一份外卖,至少会涉及到我、送餐员、厨师、程序员等人的配合。所以也可以说,在社会上扮演好自己的本分就是合作。
后来作者提到了自卑和优越感的概念。我认同人类的很多目标,本质都是追求优越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当优越感不足或缺乏时,我会开始自卑和怀疑。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了解人们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实是选择某种疾病,但我不太赞同)与优越感目标之间的关系。作者随后提出,方法无可厚非,需要改变的是目标。目标改变后,头脑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一定要用旧的习惯和态度,而是一种适合他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
作者强调一个人在社会上要有贡献,要有合作,这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极度格格不入的人。看这样的文字让我觉得特别扯淡。后来觉得作者逐渐自圆其说,但还是觉得和自己的想法有冲突,只是知道作者的想法。他提到了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不一致的时候会有不良影响;比如当事人变得心胸狭隘,走向反社会的道路。我觉得这话说得挺对,不符合社会主流,真的会很难活下去。如果目标和大众不一致,会很累。
作者还提到了早期记忆对人后来生活的影响,并举了一些例子。有些看起来还挺感人的,好像感觉到了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表达。有一点我很赞同作者,那就是家庭中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我觉得中国很少有家庭想这么做。当然,这一点的实现,听起来很理想化,确实令人羡慕。
这本书还是花了很多天才看完,导致有些内容忘记了,很难整体理解。这也是这位煤矿工人个人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的体现,需要我们在未来继续努力。
《自卑与超越的感觉》一书中提到,大部分女生在青春期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感到自卑,由于对自己身份的由衷不满,表现出对男性的由衷钦佩。
她们会用很多方式表达对男人的仰慕:有时会表现出对男人的厌恶和逃避;有时候虽然喜欢男人,但是在男人面前却异常害羞,甚至说不出话来。她们无法面对和男性的聚会,遇到这种情况会很尴尬。年纪大了,会口头表达结婚的意向,但并没有付诸行动。他们不接触异性,也不和异性交朋友。
看到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这些特点在我的青春各个阶段都有体现,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是否厌恶自己的女性身份。
我觉得我是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从小就有独立的性别平等意识。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了“对自己女性身份的厌恶”。
比如我小的时候会觉得女生一定要成绩好,否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比如我以前觉得男生在和异性相处的时候一定要主动。虽然这种想法早就被我抛弃了,但是当我真正和异性相处的时候,我还是希望他们积极向前。感情方面,我还是希望他们热情主动,希望他先喜欢我再喜欢他。我还是很难承认自己主动喜欢男生的事实。
但同时又觉得这样不好,但同时又做不到,于是陷入了一种很扭曲的模式,我一直没有去探究这样的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
对自己女性身份的厌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难道在家庭关系中,母亲总是依靠父亲开始?还是始于无法接受父亲的强势?还是电视剧里的?还是新闻里说女性受到不公平待遇?
我不知道,我从不怀疑。只是觉得很纠结,一直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
所以当我遇到异性,和异性相处,想进入一段感情,我也会开始纠结。希望对方热情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喜欢对方,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被喜欢过。
这样的想法可能更符合性别身份的劣根性。既然找到了这一点,就更容易知道如何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当初的纠结和后来的烦恼,重拾对性别和自己的信心,用更好的方式解决类似的情况。很好,一个探索自己的方向。
看完《自卑与超越》,3篇:阿玉;个体心理学学派的创始人阿德勒,我不止一次从他的人口中听到他的名字,所以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这部作品。这本书我看不下去。总觉得不符合逻辑,好像作者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最重要的是,文章不切题。我确实在书中看到了阿德勒对自卑原因的各种解读,但我并没有超越。也许是我的理解力不强,我只能说这本书与我的期待相差甚远。
在整本书中,阿德勒一直在强调合作和奉献他人的重要性。似乎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解决自卑带来的问题。但是我觉得他不太懂自卑。
由于身体不好,他童年时感到自卑。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克服,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当然,讽刺过他的人是他的动力。
对此,我只能说,他从未经历过自卑。真正自卑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过激言行而努力。相反,他们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不符合实际情况,自卑的人也会毫无底线地完全接受,认真对待。
自卑的人就不能和别人合作吗?你是不是不愿意给别人?不是的。越是自卑的人,越是努力融入社会,融入自己的群体。他们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因为身边的人没有那么多耐心和包容。很多时候,自卑的人并不缺乏能力。比如一个自卑的人,在某方面有10的能力,他们看完之后会有什么感受。因为自卑,他往往只表现出2,在别人眼里是无能的体现,得不到认可和信任。再加上他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别人对他的客观评价,如此循环,最终会变成一个死循环。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与神经症有关的人都与不愉快的童年经历有关。心理学发展至今,大多还停留在对结果原因的分析上,很少有人会去做预防工作。对于那些渴望摆脱过去痛苦的人来说,他们渴望的不是我为什么生病,而是我应该如何对待自己。毕竟神经官能症和身体疾病有很大不同,各种医疗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真正的关节在于患者自身的觉醒。
如果想解决自卑的问题,我建议暂时不要看这本书。你可以看看塞利格曼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书,至少你能看到希望。
看完《自卑与超越》,很久以前就想看这本书了,但是太专业,翻不过来。但是国庆假期,走读学校为这本书开了一个压力阅读课,对于我这种周末和假期都完成不了阅读任务的人来说,真的很难。老毛说,试试?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交了30元押金,开始了新一轮的读书之旅。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作者阿勒泰,与弗洛伊德、荣格一起成为心理学三巨头。大学的时候选修了弗洛伊德的释梦这门课,以为学了之后会给人解梦的感觉。但当时听到很多云里雾里的,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只记得老师患了腿疾,坐在轮椅上教这门课。
后来渐渐知道心理学分几个流派,以为有机会多了解一下,于是听书的时候听到了《自卑与超越》,搞活动的时候就囤积了这本书。
近年来,总有一些观点把成年人的不当行为归咎于童年的某个问题,让人觉得这些问题是不可逆的。阿勒泰也认同一些观点,但他认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自卑的原因和训练来实现自我超越。
在第一章中,它告诉我们,生命的真谛在于奉献和合作。只有以开放的心态生活,才能最大程度地与他人合作,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章告诉我们,要帮助和教育人,就必须解读他所处的环境,解读他在这种环境下选择人生的思想和实践。虽然这本书写于大约100年前,但合作共赢、服务社会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用。
我很高兴能在这个时候读这本书。开学的时候,孩子的班主任给家长开了一个书单,里面有《自卑与超越》。今天看的两章,让我感受到了人生早期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恰好是今年,因为一件事让我想起了少年时代,开始考虑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优越感和自卑。自卑有很多种形式,自卑的人也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包括恐惧,紧张,还有一点点的傲慢和冷漠。只有认识到自己自卑的深层原因的人,才能正视自己的自卑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而早期的记忆会伴随我们一生。从书中的各种案例中,提醒我作为母亲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去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反应。作为最亲近的人,我的方法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教育自己,共同成长!
看完《自卑与超越》,其实每个人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意,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败是因为,自卑之后,你会为了避免挫败感而去尝试改变现状,提高自己的满意度或者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该书作者告诉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必须从他的过去入手,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他对过去经历的认识和理解是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己。作者从每个人童年的不同经历和成长环境来分析个体心理和人生观的变化。
这本书主要分两部分来描述,理解自卑和超越自卑,寻找人生的终极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过更好的生活。”追求优越感是人类的共性。作者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深入剖析自卑与自卑的超越。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在和别人的优点比较时,自然会自卑。但是自卑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自卑对人的影响也是根据个人认知来决定的。对于一个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从而鼓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缺点,挖掘自己的潜力。对于消极的人,会造成思想上的打击,让他们对个人和家庭失去希望,不利于发展。
书中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和与他人团队合作的满足感。人只有融入集体和社会,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卑的感觉,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自卑和超越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构成了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读完《自卑与超越》6阿德勒·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如果全人类都觉得我们特别优秀,特别优秀,就不会有发明创造,也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美好的生活是一件完整的毛衣。再爱也不能把自己织进去,否则就是多出来的一根线,会被无情地剪掉。关键是超越的途径是什么?如果你用了错误的方法,结果会很糟糕。
有一种人,小时候受过伤害,自卑过,所以特别想出人头地。所以他长大后会想尽办法赚钱,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甚至伤害他和周围人的关系。所以社会上有很多生活很痛苦的不幸福的有钱人或者高官。
在热播的电视剧里,我们看到赵被抓的时候,家里全是钱。他相信,只要有钱,就能弥补自己的自卑。
还有一种人,被欺负后自卑。为了让别人怕他,他会欺负别人,严重的甚至会暴力犯罪。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所有的暴力罪犯都是懦夫。在没有有效方法解决的情况下,暴力是克服自卑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
还有一种人认为自己做不好,所以总是让自己患上各种“疾病”,比如广场恐惧症、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比如有一个小伙子,二十多岁了还尿床,体检没有问题,但他就是克服不了,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没长大,所以用这种方法来逃避自卑的感觉。
所以用错误的方法去抵抗自卑,会导致各种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阿德勒说,唯一正确的方式是把自己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起来,为社会解决问题,合作和关心他人,实现自己价值的增长。让自己觉得对社会有用,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减少自己的自卑,这样才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阿德勒为年轻人指出了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是上班族、企业家还是自由职业者,我们都应该始终感到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有价值,更快乐。否则,无论你挣多少钱,升职多快,房子多大,内心总会感到空虚和孤独。
看完《自卑与超越》,7好吧,我已经自卑了,而且会一直自卑下去,就像一种习惯。没有他,我不知道该去哪里。
我知道自己自卑了很久,但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处境,是看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怎么说呢?很多心理学的学生并不想搞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也不想纠结于感官知觉和记忆的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根据这本书,人们自卑的一个因素是他们的身体缺陷。我想我知道。小时候争强好胜,认为别人有什么我就应该有什么,但别人都高,我没有。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里特别搞笑的是,整个模拟队身高1.92米,和我共用一个宿舍。这个心理历程你不懂。我跑步只是为了和他们在班上跑得一样快。原因是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来自于对社会的认识。所以社会上有自卑。虽然文章讲的是个体心理,但是怎样才能逃脱社会的污染呢?
社会,邪恶的妖王,产生了太多不好的水。比如贫困,有一年春节,家里买不起取暖用的煤。那时候的我,无助到了极点,自卑到骨子里,努力只是为了改变。所以,自卑也是人超越的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为自卑而付出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为了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的人有钱,有的人有知识,有的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拼命跑。
是的,不往前跑,就没有退路。有时候,不自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的人选择避开所有人,充耳不闻的学习,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暂时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次吞噬你。有些人从人的根本心理去解决,他们是超越自然的。别人所谓的出生!有时候我选择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哄我的心,让他安静下来,有时候我面对现实—————虽然我矮,但是我的担子重。磨练的是一种心态。这时候最可怕的不是有多深,而是有没有见底。大家都知道是不是很棒。好在在这种心态下,我看到了自己内心自卑的根源,我开始学习解决。
看完《自卑与超越》,大部分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读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我发现了心理学的另一面,心理学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描述了自卑的形象,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并将其转化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辉煌的成就。
阿德勒说,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说他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自卑心理就出现了。自卑是每个人长大后都会出现的一种情绪。
这本书的作者提到了童年对人的影响。如果童年经常被父母忽视,得不到应有的爱和关怀,长大后就会性格内向,自卑。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做出改变,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鼓励他增强自信心。
相反,如果孩子太宠他们,就会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当然,更别说和别人合作了。没有父母,当他们发现自己不是所有人的中心时,他们会不接受,会自卑,不会再和别人交往。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会没有合作意识,很难有大的作为。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先天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这种缺陷决定了每个人在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优越感,优越感来源于自卑。通过建立优越感,可以培养自己超越自卑的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过得更好。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自卑心态来改造环境,提升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但有些时候,我们为了摆脱自卑,选择了错误的方式,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会演变成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心理学书籍不仅教人不断认识自己,也鼓励人提升自己。
自卑与超越,是一种自我与自我的竞争,是一种与自我的真实对话,是一种向自我学习的过程,是与自我息息相关的另一种人生。
看完《自卑与超越》,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自卑的人。虽然我会在别人面前大方,但其实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
我曾经以为优秀的人是不会自卑的,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身边一些我认为比我优秀很多的人。他们都有自卑的时候。毕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可能只有井底之蛙不会自卑吧。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也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过更好的生活。
所以自卑是没有用的,相反可以促进我们的进步。
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太自卑,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什么都不敢做。这种情况下,很难有进步。而且还可能导致自卑,从而以错误的方式获得优越感。
什么是自卑?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一个难题时感到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被称为自卑。”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总喜欢在我们面前吹嘘自己拥有什么,比如去哪里旅游,买了什么好东西,去哪家高档餐厅吃饭等等。我们听后并不是真的羡慕她,而是觉得她很难过,我们通过炫耀获得优越感和存在感。这是因为这种优越感是空虚的,无法减少她的自卑感。
阿德勒说:“因为自卑会使一个人感到焦虑,他会寻求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隐藏真正的问题。”因此,他的活动受到限制,他会专注于如何避免失败,而不是试图解决问题。困难带给他的只有犹豫、彷徨和退缩。"
所以,还是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但不要因此而自卑,而是要努力改进。比如最近很火的视频号,聚集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真的感觉他们一直在被碾压。他们真的很优秀,分享了很多我以前甚至没听过的东西。差距太大了。但是,如果你因此而止步,那么这一生注定是平庸的。于是我调整心态,努力在自己的领域提升,不盲目和别人比,而是和昨天的自己比,只要自己不断进步。
最后,我引用江洋先生的一句话:“无论你走上什么样的生活道路,总有人仰望你,也有人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你低头自满。只有直视,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作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一部关于个体心理的作品。作者从生命的意义、身心、自卑和优越等十二个方面分析了人的生存、成长、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的个体心理特征,并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法。看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不仅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自卑与超越》中的《学校的影响》一文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成为心理学家,学会了解学生的整体人格及其各种表现的惯性,从而更好地走进学生,帮助他们。”“成为心理学家”乍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我们做的所有教学工作都和人的心理有关。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教育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行为。在上课、作业、游戏、工作、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不同,行为自然也不同。这给教师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要想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所以老师一定要对自己学生的情况有非常清晰客观的认识,根据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
《学校的影响》一文也为我们列举了几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其中对“懒”学生的分析,让我对这个班几个长期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的心理有了更深的了解。书上说,“懒惰的孩子从来不会觉得自己被打败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面对过真正的考验。他总是尽量回避眼前的问题,拒绝轻易和别人比较。”当他们失败的时候,他们会自嘲:我只是懒,不是无能。当他取得一点点进步,老师鼓励他的时候,他会觉得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了老师的关注和爱护。为什么要冒险失去他的注意力呢?回过头来看我对这个班“特殊同志”的教育,完全符合作者的分析。似乎我所谓的严厉的批评,温暖的陪伴,耐心的解释,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却没有触动他们已经深入骨髓的懒惰。今后怎么办,真的是一个“任重而道远,修远”的问题。
读后感自卑与超越11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事情,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而这些事情对我们来说更重要,那么它们赋予我们人生什么意义呢?
刚刚看完《自卑与超越:生命赋予我们的意义》中的相关内容。这本书的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在文章中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脱离意义的范畴,生活在一个简单的环境中,那么他一定是非常不幸的:他将失去与周围人交流的基础,他的行为对自己或他人都没有影响,也就没有了意义。我们总是用我们赋予它的意义去感受现实。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它赋予我们的意义,或者说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还指出,一般来说,人类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命的意义的,几乎每个人都只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达这个问题及其答案。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不考虑他的言语,我们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举止、志向、习惯、特点等等,都反映了他个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人生的意义因人而异,也正因为如此,人生才有无数的意义。人生的所有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不同的人赋予人生不同的意义,但程度不同:有的精彩,有的可怕,有的错的多,有的错的少。更好的生活意义具有相同生活的一些特征。人生的意义差就缺少这些特征。
我们必须牢记,“真实”是指人的真实,人的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所谓的“真相”。如果有其他的“真相”,也与我们无关。我们不可能知道这种“真理”,所以这种“真理”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从出生开始,本身就毫无意义。而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那么这种“意义”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后天给自己。有些人喜欢平凡的生活,却过着知足常乐的生活。这种稳定是他们赋予自己的意义。有些人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喜欢冒险。这种对生活的期待和不确定,就是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但是只要你想清楚了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那么人生就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