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城”台州,为何遗憾山海?
除了这种“天意”,台州在浙东乃至全国都是很不起眼的,甚至很多人把tāi读成tái,以天台山之名,台州的诞生可以说是自带光环。面朝大海,在中国人不断融入世界的今天,它就是机遇的代名词。
然而,山海对台州意味着什么?他们是台州的皮囊和骨头。他们阻挡了台州人探索世界的步伐,也给了台州硬气。有许多城市依山傍海。台州与山海“为敌”有什么特别之处?
1.一个案例:李白梦到了哪里?
台州三面环山,广阔连绵的浙闽丘陵环绕着台州。南有雁荡为屏,西有天为顶,东有海为怀。怀中有12岛,691岛。近海平原有广阔的沙滩和纵横的水网;西北群山连绵,千石竞发。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天台山,唐代诗人心中的朝圣之地。
天台山有广、中、窄三层含义。据人孙绰记载,天台脉广义定义为“方丈与蓬莱涉海”(指舟山群岛)和“思明与天台涉登陆”(四明山主峰在今绍兴嵊州),气势雄伟,古人以为是斗与牛的分界线,又与天上三星相对应,故称“天台”。
钟毅的天台山是指台州。自唐代以来,天台山变得如此著名,以至于学者们干脆以此山命名一个国家的土地,并一直沿用至今。
狭义的天台山是天台县境内所有山脉的总称,是仙霞岭的一个分支,将曹娥江和邕江从西南和东北分隔开来。山主要由花岗岩构成,有许多悬岩、悬崖和瀑布,自然有趣而独特。
阿清朝男子魏源曾赞“雁荡飞瀑灰烟,中条飞瀑雷鸣,天台飞瀑在飞瀑怪石梁中不奇”。从远处看石梁瀑布,就像一个人在山顶侧卧,伸开双臂,释放出瀑布像从天而降的银河,气势磅礴。
李白曾“三遍两遍游天台”,留下一首最具诗风的《天目山梦登》,是关于隔壁天目山(在绍兴新昌)的,提到“与天梯岭百里长”,仿佛也是为“此处,始转东南”埋下伏笔,凸显天目山的雄伟。但在唐代,天目山和天台山属于古台州管辖,而今天则属于绍兴和台州。两座城市之间因为“一场诗仙梦”发生了公案——李白梦到了哪里?
上溯到天宝年间,当时的越州(今浙江绍兴)辖惠济、殷珊、诸暨、余姚、山、永兴(萧山)六县,而台州辖临海、石峰、宁海、黄岩、象山六县。直到唐以后的五代,割台才划入新昌郡,归越州管辖。所谓“削台而断”,就是从县中分出十三个乡,削天台西北的天目、沃州,建立新昌县,也就是现在的绍兴新昌。
换句话说,世贤游览天目山时,确实属于古台州,太白大概游遍了天台一带,感觉怀旧。而归来后的梦景,也应该是一个依山而映,交织在记忆中的天台仙境。
绍兴人对此自然嗤之以鼻,台州人绝对不服气。但不可否认的是,斩断“五圣峰之巅,影贯神州”的天目,即使天台依然是浙东唐诗道路上最璀璨的明珠,即使漫山遍野的云霞杜鹃花望天,梁美薇、张汤、白松见证了百代的兴衰,终究失去了诗仙的浪漫人生。
2.面朝大海,看不到海。
从台州临海市东行方向,沿着灵江,进入椒江,到椒江入海口,海岸的轮廓才变得清晰,行程大概一个小时。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海边看海真的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这个误会的起因是三国东吴的霸主孙权。
台州一直与山海有着不解之缘。西汉初年,东海的王耀建立东瓯国(都城在今天的浙江温州),并建立了惠浦县,包括今天的台州、温州和丽水。惠浦县在光武复兴中期时并入古鄞州,直到东汉才重新设立为章安县。
一方面,据《太平宇宙》记载,县城北面有一座“临海山”,山名取自“临海河”(古称灵江),是椒江的支流,直通东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孙权一生的江海情怀。他生长在水网纵横的江东,他一生戎马打下的基业也沿河而动。在此之前有赤壁、夷陵之战,之后又派诸葛智等人“漂洋过海数千兵谋益州”(今台湾省),就连他的宫殿也被称为“临海殿”。
至今,古代台州一直以“临海”之名掌管一县,直至唐朝;时至今日,临海这一名称一直被保留为台州的辖区。
宋朝南迁后,浙江两路不仅起到了镇守都城临安的作用,还作为财富支撑着国家的运转。临海作为台州的行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里人才济济,有“小邹鲁”之称。从宋朝到清朝的几千年间,这里一直是台州府所在地。
临海看不到海,但临海人继承了吴栋帝名海的魄力。不仅有奇特的地形,还有齐心协力抗日的历史,还有气势磅礴又不失边塞的“江南长城”。嘉靖三十六年,泰州军民在抗日英雄戚继光的带领下,同心同德,日夜奋战,用血汗建成了这座英雄的江南名城,成为明朝北方长城的蓝图,也成为明朝守海御敌、巩固国家的战略要塞。
与北方的长城不同,这一段长城紧挨着闹市区。在婀娜多姿的江南花市中,一座雄伟的关隘突兀而起,如一条苍龙在山川间爬行。从东边的揽胜门到西边的净月门,如果从天上往下看,仿佛天人相握,左手牵着北固山,右手探着灵江。它雄伟壮观,与众不同,你可以登上大楼,环顾四周,让你看到整个城市的全景。
可就是这样一座英雄城,既阻止了外敌入侵,又困住了台州港,此起彼伏,遮天蔽日。自郑和七下西洋以来,明朝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自唐代以来,水路运输的“咽喉之地”成为阻隔海上商业往来的“镇海要塞”。此举无疑制约了台州的经济发展,切断了商贾坐拥古城的传统。平静祥和的气氛散了一会儿,却也给台州注入了一股硬气,一股与婉约江南的刻板印象格格不入的台州式硬气。
3.台州式硬气
鲁迅在《纪念遗忘》一文中,曾评价柔石(旧台州府下宁海人)“台州式硬气”,“颇为迂腐”。这个“迂腐”并不是迂腐,一般是指台州人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这骨架被赞硬气,来自山海,来自山海之间走出的先贤。
台州千百年前就以山著称,“山上人是神仙”,所以山上佛教道教兴盛。天台有天台宗祖庭国寺一脉,历代名僧辈出;括苍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与诗人太白有很深的关系。生活在人间仙境佛国的泰州,自然不肯屈服于世俗和奸诈男人的嚣张气焰。他宁愿在山里看花看月,也不愿向世人寻求权力和财富。除了柔石,古代还有方孝孺和罗宾王。
前者出生于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波)。明朝初年,燕王朱迪立下“靖难”誓言。首都陷落后,他的大臣们纷纷投降。然而,方孝孺拒绝投降,从未屈服。他被王子残忍地杀害了,消灭了十个家庭。但朱迪可以毁了他的身体,却抹不去这颗“读书种子”的浩然正气。反而完善了方孝孺的傲气,为后来的台州人树立了榜样。
后者虽非台州人,却因多次写讽刺文章而被贬为“沿海官”。几年之内,他直言“一把地未干,六尺孤独不可信!”更是戳着武侯的脊梁骨问道:“请看今日天下何人!”泰州式硬气在“初唐四杰”的文学渲染下,无愧于“撞楼”二字。
如果说大山锻造了台州人的脊梁,大海给予的则是浩瀚的家国情怀。明朝嘉靖年间,日本发动起义,大举入侵陶铸、岐头等地。戚继光率领台州军民,在龙山打败日本贼,一路追击至雁门岭。后来,台州的一些大小伙子加入了著名的“齐家军”,跟随南方著名的敌人,在北方驱赶鞑靼,立下了赫赫战功。
纵观历史,台州在浙东似乎从来都不显眼。不像杭州是南宋旧都,宁波是海港城市。在过去的40年里,来自邻近温州的人们走遍了世界各地。相比之下,台州也一直保持低调。如今的交通条件,让山海再也无法轻易束缚台州人的脚步。占全市GDP 90%的民营经济,足以证明台州人的活跃和勤奋。
虽然历史给台州留下了许多遗憾,但台州人以山为脊梁,以海为怀的沉稳硬气,为精致的江南水乡增添了一抹亮色。
参考数据
1.孙楚《天台山赋》
2.周琦,“论天台山文化”,台州学术,2015。
3.徐跃龙,《天目山考证》,《浙江社会科学》第4期,2017。
4.新昌县地名志--削台建新昌研究。
5.周琦的《李白与天台高岛司马成镇的道家爱情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