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煮扫帚周公_梦见煮扫帚?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和起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中秋节、龙舟节、正阳节、天中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对于学术界来说,大多遵循的观点是端午节应该起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信仰和崇拜。近代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节历史教育》中对端午节作了详细精辟的考证。在他看来,端午节是古代吴越人举行的图腾节日。近年来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闻一多先生的说法是比较科学的。

在古代,由于大自然的威胁,人们认为某种生物具有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是他们所有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现在称之为“图腾”。于是他们把图腾的形状刻在自己和日常用具上,以求得到图腾的保护。在古代吴越,龙被视为图腾。为了表明自己是龙的后代,他们有纹身的习俗。

每年5月5日,他们举行盛大的图腾崇拜活动,将竹简或用树叶包裹的食物倒入水中供图腾神食用,并自己食用,在水上划刻有龙形的独木舟取乐,为图腾神表演,在祭祀仪式中将赛龙舟作为半宗教半社会的娱乐项目。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因此,龙和龙舟文化始终贯穿着端午节的传承历史。

端午节起源的民间传说

端午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有许多起源和传说。这里,只介绍一个最流行的传说:

根据历史学家《屈原和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起用人才、赋权,使富裕起来,并主张联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迫离岗,被赶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田文》、《天问》等不朽诗篇,这些诗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却始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屈原投江后,楚人沿河寻找屈原,怕河里的鱼吃了屈原,就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到河里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的起源。从这个传统开始,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把粽子扔到河里,以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

1.挂艾草和菖蒲

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是疾病多发期。因此,很多年前,人们经常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它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除疾病,防止蚊子和辟邪。

端午节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者石榴、大蒜都是有原因的。通常艾叶、榕树、菖蒲用红纸扎成一束,然后插在或挂在门上。因为菖蒲是天上五蕊之首,象征邪剑,因为生长季节和形状被视为“百阴之气”,叶子呈剑形,可插在门口辟邪。所以方士称之为“水剑”,后来习俗引申为“普剑”,可以斩断万恶。清代顾铁青在《贾青录》中记载“斩蒲为剑,斩彭为鞭,床挂桃梗蒜,皆用以驱鬼”。

吃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国家家户户都要泡糯米,洗粽子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多。从馅的角度来说,北方有很多小枣的北京枣子饺子;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悬挂扫帚

端午节用绑有红线的扫帚将垃圾扫出屋外,称为“扫旧地”。绑着红线的扫帚也代表好运。把苘麻染成黄色,然后用红线绑成一把一寸左右长的扫帚和炊事扫帚,在端午节打扫屋子,把这样的扫帚戴在身上,寓意着扫垃圾,打扫卫生,消灾除疾,驱走邪气和不祥。

佩戴彩色绳索

端午节绑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汉代在《风俗与义》一书中记载:“五月五日,赐五色以延年益寿,民间传说有益于人的生命。”民间视彩绳为“彩龙”,端午节绑彩绳有保护孩子不受邪灵侵害的意义。被水冲走的五色绳会变成一条龙,带走你身上不好的东西。这样烦恼和忧虑就会随着雨水流走,带来一年的好运。

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长江流域非常流行。俗话说“喝了雄黄酒,百病皆消”。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汞,有毒。常见的雄黄酒是在白酒或自制黄酒中加入少量雄黄调制而成,没有纯饮。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毒的功效,中药也用于治疗皮肤病。在古代没有碘酒等消毒剂的时候,用雄黄浸泡可以解毒止痒。对于未满饮酒年龄的儿童,大人将雄黄酒涂抹在额头、耳朵、耳朵、手、脚、心脏等部位,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

以上是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