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坍塌实验是什么样的?
类运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的视觉刺激相继出现。如果时间间隔在1/10秒和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运动。例如,我们看到光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事实上,这盏灯停止了,而那盏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动态照明广告的基础。
在维特默之前,一般认为这种现象没有理论意义,只是一些人的好奇。然而,对于维特默来说,这种现象就是整体不能分解为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一部分是因为一些独立的灯开着关着,但是当它们形成一个整体的时候,就给人一种这些灯在动的感觉。
格式塔心理学家关注整体,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指一个单独的整体。比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明显的实体。它们是通过“图形和背景”的概念来表达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感知领域总是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是格式塔,是一个突出的实体,是我们感知的东西。“背景”是一些没有被区分的东西,用来衬托图形。当人们看一个物体时,他们总是在无差别的背景中看到图形。重要的是,视野中的结构会不时发生变化。
一个人看到一个物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扫描环境中的刺激时,不同的物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是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例子是图形和背景的交替图形。
其实这种图形和背景交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当一个听众在聚精会神地听一个报告时,演讲者的发言就成了一个“图形”,周围人的评论就成了一个“背景”。当听众在和别人交谈时,他们的对话就变成了“图形”,说话者的发言就变成了“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和背景关系的这种变化不仅在感知中起作用,而且在学习和思维中也起作用。
从1913到1917,科勒在特内里费岛大猩猩研究站以大猩猩为实验对象,做了大量的学习实验。这些研究主要是给大猩猩设置各种问题,观察大猩猩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表现。因为他做过的实验太多,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举。这里只列举两个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实验并加以解释。
(1)“连杆”实验
实验期间,大猩猩被关在笼子里。大猩猩喜欢吃的香蕉就放在离笼子不远的地方(就是一根竹竿够不着,两根竹竿一起够得着的地方)。笼子里有一根短竹竿,笼子外面有一根长竹竿。
为了得到香蕉,大猩猩起初用短竹竿去够香蕉,但是竹竿太短了,够不着。猩猩经常向香蕉扔竹竿,甚至丢了。在一只名叫“苏丹”的大猩猩的实验中,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苏丹为了得到香蕉,用一根短竹竿拨另一根竹竿。
在把玩这两根竹竿的时候,它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把两根竹竿连接起来(把较细的竹竿插进较粗的竹竿里),用这根连接起来的竹竿够到了香蕉。
这个过程很慢。起初,两根竹竿放在一起。苏丹一看到两根竹竿是这种关系,它就能够突然发现这种关系,然后反复把一根竹竿插进另一根竹竿,从而向远处的香蕉移动。
(2)“堆垛问题”实验堆垛问题实验就是“单箱问题”实验。香蕉挂在笼子的天花板上。笼子里有个木盒可以用。如果你想够到香蕉,你必须移动香蕉下面的木箱,然后爬上木箱,跳过去够到香蕉。这个问题对于大猩猩来说是个难题。然而,苏丹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人们将盒子放在香蕉下或观看其他大猩猩使用木箱后,其他六只大猩猩也解决了这个问题。叠箱子的问题就更难了。香蕉挂在高处,大猩猩必须爬到三个叠放的木箱顶上才能够到。
大猩猩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表现出一些困难。一开始,站在一个木箱上就够了,但是我够不着。大猩猩跳出木箱,对周围的木箱和高处的香蕉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突然,大猩猩终于表现出恍然大悟,迅速把三个木箱叠在一起,爬到箱子顶上,把香蕉摘下来。
扩展数据
生产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1871德国实现国家统一后,经过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在20世纪初赶上并超过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最强的政治帝国。德国以最新的实力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罪恶活动。
后来是企图统治和征服世界,让整个世界都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个版图。在思想上,强调主动性,统一国家意志,加强对整体的学习。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都被迫适应这种背景和趋势,心理学也不例外。格式塔心理学正是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同时,格式塔心理学有其哲学渊源,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康德的先验论;第二个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出现了很多思潮,对格式塔心理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这个时期,物理学界抛弃了机械论观点,接受了场论。磁场可以用磁现象来解释:铁屑散落在一张纸上,当在纸下面放一块磁铁并移动时,铁屑会和磁铁同向移动。
并以特殊的形状排列。铁屑明显受到磁铁周围磁场的影响,不是单个物质的引力和斥力之和,而是一种全新的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试图用场论来解释心理现象及其机制。
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术语:行为场、环境场、物理场、心理场和心理物理场。普朗克是现代理论物理学家,在场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强调了事件的自然属性,讨论了量的度量背后的特殊过程。他反对经验主义和过分依赖数量的度量。
科勒在1920年出版的《静态下的物理格式塔》一书的序言中特别感谢了普朗克。科勒在本书中采用了场论,认为大脑是一个具有场的特殊物理系统。他试图解释物理学是理解生物学的关键,对生物学的透彻理解会影响对心理学的理解。
就心理学本身而言,对格式塔心理学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有马赫和厄灵费尔两个人物。格式塔心理学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的“形而上学派”。心理学史上著名的专家埃德温·E·G·博林(1886~1968)明确指出:“格式塔心理学系统地起源于形而上学学派,一些关于知觉的实验研究也是这个学派所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