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古骑兵_古骑兵之梦

中国古代有重骑兵吗?

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重骑兵叫“铠甲骑装”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重骑兵被称为“铁甲骑装”,起源于魏晋南北朝。铠甲骑乘装备只是大分裂时期昙花一现的产物,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到隋唐时期逐渐消失,礼仪仪式的作用大于作战。

汉代的重骑兵身穿铁甲,装备长矛、钢刀和强力弓箭弩。这样的重骑兵直到拜占庭的查士丁尼一世才在西方展出。这样的骑兵被西方称为“双效骑兵”,很快成为当时最强大的骑兵。

汉代的重骑兵装备有环柄长铁刀和马戟,可以一下子劈断,增强了骑兵的杀伤能力。(典型的西汉帝国军骑兵指挥官,学名‘马季’,长约37厘米,装上后有2米多长。骑兵戟一般在2米以上,步兵可达3米。)

杨迪征服朝鲜时,一次就动用了12万多装甲骑兵,这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

唐朝远征朝鲜,白彦城一战时,猛将齐李和动用八百重骑突击一万多朝鲜军队,朝鲜军队用长矛作战。结果韩军大败,唐军追杀十余里,斩首一千余军,还之。

中国马在重量级上比不上欧洲马,这真的是骑甲装备无法普及和延续的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人都规定重骑兵行军时要下马步行,只有打仗时才能上马。

汉代开始出现的盔甲一般有两种。从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铠甲勇士俑中,可以看出两种铠甲样式。一种是扎甲,采用长方形甲片,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带子连接,有的还加肩,是汉代盔甲的主要形式。另一种钉子用的是鳞片(在腰、肩等活动部位,还是以钉子的形式)。

扎甲一般用600多块铁片,重10多斤,而鱼鳞用2000到3000块铁片,重16多斤。目前出土的汉代铠甲中,最重的是安徽阜阳出土的一套铠甲。全身由3008件盔甲组成,重20多公斤。北岩冯素福墓出土的马甲达40多公斤。

东汉以后,出现了一百种炼钢技术来制作盔甲。陈琳《武Ku赋》记载:“卖之则难,得之则精。你将学会如何用魏人缝制线缝。你的盔甲是淡绿色的,你会烧它。”这是对这种盔甲的描述。

中国对马的保护历史悠久。最初的起源是战车时代对战马的保护。后来有了保护马匹的皮革“箱子”。到了汉末,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铁全身背心,在中国称为马具。

汉末至三国时期是中国盔甲的大发展时期,中国盔甲的主要类型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如袖甲、亮甲、锁子甲、二甲等。因此,中国的重骑兵在南北朝的混乱中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亮甲是最重要的盔甲。这种盔甲被称为“亮甲”,因为它在胸部和背部有两个大型金属圆形护板,非常类似于一面镜子。当阳光被反射时,就发明了光。正如汉代的镜铭所说,“见日头之光,名震天下”。亮甲一般脖子上有盆领,肩上有护肩,腰间有腰带,还有几条腿和裙子;北朝后期越来越流行,呈现出两甲更替的趋势。

明光开有两种。一种类型在胸部和背部有两个大的圆形防护物,在脖子上有一个盆形衣领,一条肩带和一条腰带。另一个形状略有变化。胸甲分左右两片,中间竖系,左右有圆形护板,或凸起的圆形花纹;肩披肩章,背披护臂;腰带下有两条过膝裙保护大腿,小腿上多了几条“吊腿”。这种盔甲已经发展成为欧洲重骑兵的最终形式——全身板甲。

随着重骑兵的大发展,骑兵手持的钢刀已经很难破敌甲,杀伤敌身。于是慢慢的,骑兵手中的武器就从钢刀等锋利的武器演变成了皮鞭、锤、锤等钝器,直接靠武器的重量杀死盔甲中的敌人尸体。

骑兵盔甲的制造越来越精良,当然重量也在持续稳步增加,以至于要承受如此沉重的盔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选兵要求“胜甲”,马甲也是。(也就是被选中的士兵和马匹可以专注于甲骑)

二、宋代的重骑兵

宋代的甲胄发展又发生了变化。亮甲的整体造型逐渐被淘汰,杂甲和善文甲的整体造型再次成为主流,而甲甲的重量进一步加重。装甲装甲通常超过25公斤。因为太重,法院不得不下令将装甲装甲的重量限制在20公斤到25公斤。

宋朝骑兵稀少,所以大多穿着马甲,使得宋朝的军队,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是从上到下重装上阵。在盔甲的制造技术中,冷锻技术被用来使盔甲更加耐用和坚固。

为了与西夏、辽金的重甲骑兵抗衡,宋军不仅制作了祥符钢铁锁子甲和黑漆吸水山形甲,还推广了重甲的使用。重骑兵的马甲也分全装和小装。

全套:马头上的帘子,鸡脖子,马身上的铠甲,胸前的荡胸,马屁股连在一起,密不透风,丝毫不逊于西方重甲骑兵。

小全套:包括甲、尾、颈、鸡颈、脸、秋?(左铁右或)六个部分。

实战中得出小全套比全套更合适的结论。

重骑兵马上,总载重45公斤到50公斤,每双1825件盔甲。《宋史》(1977年卷)和《兵士十一事》记载,南宋初年,一个甲领的重量为45-50公斤(约26.86-29.84公斤)。由此可见,一匹战马所携带的人类盔甲和马具重量至少在60-80 kg,最重的可达130 kg。重甲增加了战马的负担,难以长时间作战。只有高大、强壮、稳重的马才能作为装备盔甲的坐骑,即使是这么大的马也只能靠小跑和慢跑来冲锋。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也有重骑兵,如8金军的“铁塔”,西夏的“铁风筝”(赫连勃勃的胡夏铁骑配重甲和一把大夏龙雀刀)等。、辽国的重骑兵和少量蒙古的重骑兵。

辽代皇帝亲自指挥的禁军“鹰军”是重甲骑兵。近年来,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发现了一幅辽代的《鹰军图》,生动地描述了这支军队的情况。

金军经常排出轻重骑兵混合的战斗队形,即“每五十人为一队,前二十人全部装载重甲,手持棍枪。最后30人轻挥弓箭。每次遇到敌人,都会有一两个人跃出马,先观察阵的虚实,或者在它周围成群出击”(《第二朝鲜同盟》卷三)。

蒙古骑兵:元朝的蒙古汗国和军服以精致著称。在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前,蒙古高原的毡帐使用的是鲨鱼皮铠甲和羽根铠甲,后来又使用牛皮内衬的铜铁铠甲。蒙古骑士的盔甲遗迹藏在彼得堡宫殿里。内层为牛皮,外层为装甲装甲。甲片像鱼鳞一样连在一起,箭无法穿透。

元代居庸关瀛台所绘浮雕中,有罗泉甲、鱼鳞甲、柳叶甲。《黑鞑靼略》:“其兵器有柳甲、箍甲(六倍皮)、犄角犄角弓、啸箭、驼骨箭。”蒙古骑兵精良的军事装备,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元代出土的文物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根据Pranno Gabini的说法,蒙古骑兵装备有两到三把弓,三个装满箭的巨大箭囊,一把斧头和一根拖着武器的绳子。领队要带一把刀尖锋利但只有一面刃的砍刀,放在漂亮的刀鞘里。他们骑的马都有防护甲,有些士兵的马也有防护甲。马的盔甲由五部分组成,马的两侧各有一部分,覆盖在马头上;另一根钉子放在马的臀部,用两边的钉板系住。这个钉板上留了一个孔,这样马尾辫就可以从孔里伸出来了。另一块盔甲在马的胸部。他们在马的额头上放一块铁板,绑在两边的钉板上。蒙古骑兵的胸甲由四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按照人体形状从大腿到脖子制作的;另一块从颈部到腰部与前面的钉板相连,每个肩膀上固定一块铁板。他们还在每只手臂上各有一块盔甲,覆盖从肩膀到手腕,在每条腿上覆盖另一块盔甲。所有这些盔甲都是用带扣连接在一起的。头盔的上部由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和喉部的部分由皮革制成。据普拉诺·加比尼介绍,蒙古骑兵的盔甲非常精美。以柳叶甲为例。他们先做了许多一指宽、一掌长的铁片,在每片铁片上钻了八个小孔。他们把三条结实而狭窄的带子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个接一个地放在另一个上面,这样这些铁片就重叠了。他们用细皮线穿过上面的小孔,将这些铁皮绑在三根皮带上。在上端,他们系上一根皮绳,这样这些铁皮就牢牢地连在一起了。就这样,他们用这些铁皮做了一个铁条,然后把这些铁条连在一起,做成盔甲的各个部分。他们将这些部分连接在一起,制成盔甲来保护人和马。他们把铁皮擦得亮亮的,可以在上面展示人。

据《中国古装史》记载,元代有一种羽根甲,用筋和羽根粘在一起,所以不能穿。还有大象的蹄子和爪子。蒙古骑兵大多戴头盔。还有一种是没有眉毛的帽型,但是在鼻子上做一个巨大的护鼻器,挺奇怪的。蒙古军队能称霸欧亚,是因为骑兵精良。

少数民族的重骑兵主要用于攻击步兵方阵,但始终无法形成主流。作为游牧骑兵,关键是机动性。只要动力占优,蒙古青骑靠骑射击败欧洲重骑兵的案例也不少。

第三,明朝的重骑兵

明代继承了宋代的铠甲形制,并不断发展完善。中国骑兵的体重又增加了,又重了20公斤。

第四,清朝的重骑兵

清朝继承了女真的传统,重骑兵依然流行。但此时由于火器的普及,盔甲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女真一般在锁子甲外面穿棉甲,棉甲外面穿铜钉,里面穿铁叶。在战斗中,可以用水使棉花吸水,增加防御子弹的能力。这种重骑兵在清朝中前期风光无限,逐一击败了所有对手,最终稳定了中国的版图。

五、中国重骑兵消亡的主要原因:

1.中国没有发展板甲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不可替代性。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与欧洲的完全不同。骑兵、盔甲、马匹都是国家提供的,而板甲往往是为我定制的,不适应中国大规模、国家化的军事组织,所以最终没有在中国出现。但是装甲发展到板甲其实是华而不实的,大规模的集体化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重甲和欧洲重甲的区别。

2.马的因素:每年春天,一匹没有防备的战马必须发情。如果一匹发情的战马上战场,对方阵营的异性战马稍有动心,这匹战马就会走开——哪怕它背上驮着一个将军。在中国古代,战斗都是不惜一切代价的,从来不允许对手选择开始的时间。因此,各国都不得不警惕敌人使用手段损害自己的战斗力,阉割战马成为“必须”的选择。

基于此,所有选入军营的公马都不可避免地被阉割。

当第一批优秀的马匹消耗殆尽时,他们不得不从被淘汰的马匹中挑选出能承载盔甲的马匹,补充到军营中。

大约100代,每代中最优秀的马总管被挑出来阉割,剩下的都是徐的后代,不可能是战马。

中国的马品种体型小,耐粗饲料,基数大,适合中国人口多的特点。但繁育永远是软肋,这与欧洲从贵族到平民热衷于品种培育的氛围不同。中国(包括北方游牧民族)对马的品种培育相当随意,缺乏科学和规划,也从未建立过血统,导致很多好马的基因丢失,尤其是中国以农业立国,对马种的需求以拉为主。用一匹拉车的马怎么打游牧骑兵?

由于地理位置封闭,中国马品种长期封闭,外来血液流入很少。汉武帝长途远征带来的“血宝马”,就是现在中亚的阿卡-塔克马。至今也是一个外形帅气,耐力和速度突出的优秀马种。汉武帝希望借此改良骑兵马匹。可惜蒙古马由于长期封闭,遗传过于稳定,这种好马对中国马的影响不够。

3.火器在明清以后蓬勃发展。随着专门的火器部队和火炮的出现,骑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曾经作为主要战略力量的骑兵在明朝以后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