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精神需求变成刚需,盘点一下那些“互联网加心理咨询”app的特点。

传统向“互联网+”转变?心理咨询行业的现在和未来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面对纷繁复杂的生存压力和困境,很多人的心理开始出现亚健康,各种心理疾病开始迅速蔓延。中国每年约有28万人因心理压力而自杀,心理健康本应逐渐引起民众的重视。

当心理咨询的需求与中国人的隐性特征发生冲突时,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的释放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可以知道,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将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此时,“互联网加心理咨询”无疑将引领行业变革。

目前“互联网加心理咨询”的主流产品形态是App,产品模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工具:包括心理测试、情绪记录、心理和心率测量等功能,主要作用是帮助用户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保健状况;

二、内容类:包括社交、心灵鸡汤、心理音频、心理学家专栏、心理句子等。,主要作用是用专业的内容对用户进行大范围的教育,给予用户积极的心理暗示;

三、内容+付费咨询:结合内容型App的特点,以内容吸引用户,再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付费咨询。

其中,第三种是目前商业模式比较清晰的类型之一。

那么,目前“互联网加心理咨询”赛道上的app都有哪些特点呢?

一、下一个心理学:

推出较早,用户数量可观。产品定位是心理平台,连接需要心理帮助和提供心理帮助的人群,建立心理服务的线上生态圈。在产品线上也在不断做加法,聚合了现有的三类app:口袋心理测试、心理FM、next心理。

二、鸭梨的心理:

鸭梨早期心理学的切入点是抑郁症的心理管理。目前定位为心理健康管理平台,采取“互联网+中的心理诊疗”盈利模式,形成线上线下导流。特点是分别为用户和咨询师设计了两个app。用户有心理健康档案,也可以设置隐私管理。

三、简单心理学:

李姣(真名:李珍)曾是一名大学教师,在创办简单心理学之前,她在微信上做过一些心理咨询科普。在此期间,她经常收到关注用户的付费咨询需求,由此看到了心理咨询行业的信息不对称。

基于在微信运营中的体验,把单纯的心理变成了有趣的心理咨询平台,弱化了心理咨询的隐秘部分,使之成为一种体验式的消费产品。其特点是更注重咨询师的个人品牌建设,也组织出版一些付费的心理学课程,以咨询师谈心、漫画、文章、视频、电台、简答等各种轻松的形式呈现心理问题。

四、云树:

云书的定位是“一个可靠的、有爱心的心理咨询互助社区”。云树的主界面是“发帖求助”,根据答题热度实时更新排名顾问名单。通过侧面菜单栏,可以进入帮助广场,浏览别人的帮助,评论,点赞,分享;还可以了解到咨询师的基本信息,服务价格,回答问题,笔记,评价等。也可以选择多种心理测试。

相比较而言,云树的特点是呈现方案全面,随下拉刷新随机变换的多彩界面也给浏览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五、心理帮助:

最初,这是一款针对高考生及其家长的心理咨询APP。现在心理帮助更倾向于做个人心理健康管理平台。特点是内置心理调频,用户可以通过听音频来放松。

至于心理帮助,如果用户想得到专业的心理帮助,根据咨询的时长、方式、场景不同,价格也不同。在其“探索”模块中,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咨询过程。个人认为,这样可以对用户转化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

六、心理记录:

心理录定位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平台,其五大主要模块为咨询、测试、解梦、团体、心灵。它的特点是它的“咨询”板块,分为图文信息和音视频咨询。“释梦”和“烦恼”模块强化了心理记录的社会属性,而在“群”模块中,既有心理病人群,也有咨询师的学术交流群。

以上六款app整体功能分布如下:

如前所述,中国人羞于表达内心的感受,这恰恰是“互联网加心理咨询”App的机会。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市场需求的释放需要引导。但是,互联网改造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时间,教育用户的过程也是漫长的。如何让大众更信任心理咨询服务,更低门槛地使用心理服务,成为心理健康领域创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仅表达个人观点,是时候抛砖引玉了!有什么好的心理学APP推荐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