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的寓意与象征
1部分的笔筒起源时间至今不明。在相关文献记载中,似乎笔筒的起源不应晚于东晋,但没有实物证据。笔筒的明确记载和广泛流传始于明代。由于使用方便,很快风靡全球,至今依然繁荣。战国硬灰陶缸战国时期的这种硬灰陶缸,通体刻有文字(回文字的前身)。粗简,直径7.8厘米,底径7.8,口底大小差不多。高度为17.5 cm,与后世的笔筒相比有点夸张。明末,黄华丽猴面笔筒木质,油黄色。木头很稳定,不会翘曲或开裂。
造型规矩,轻工艺,不雕琢。嘴和脚大小差不多,略显蛮腰。桶上的鬼脸与众不同,在山水纹理间浮现出一个个像孩子和倔强猴子的图案。清末吴昌硕做了一个竹笔筒。笔筒是竹子做的,百年后是枣皮色。笔筒一面用竹石雕刻,构图简洁,以刀代笔,雕刻老辣。另一方面镌刻“庾信文章更老更熟,凌笔法纵横”的唐诗,字体苍劲流畅。碑文:儒学西斋,官阅处刻本,光绪元年相扑所认。
Part.2明代瓷竹笔筒的演变非常流行,是当时文人追求的佳作。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瓷笔筒非常繁荣,佳作丰富。雍、甘盛世之后,瓷笔筒带动了玉、木、紫砂、景泰蓝、玻璃等其他材料制作笔筒。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笔筒大量生产,但艺术含金量逐渐减弱。从晚清到民国,美术制作质量有所下降,但从未停止发展。此时的笔筒艺术已经是百花齐放,金、银、铜、铁、瓷、竹、木应有尽有。一束清末竹笔筒这种竹雕笔筒是用异形的老竹制作而成,浅刻山川、森林、亭台楼阁,似取唐《山居秋夜》的意境。
清代嘉庆青花花鸟笔筒绘有观赏石、蝴蝶和牡丹(喻)纹饰,谐音“富贵在室”。民国胭脂红山水笔筒是民国初年的产物。它是圆柱形的,有一个玉底,一个精致的白色胎体和一个湿润的釉。用胭脂红(珐琅)绘“桃花源”图,在瓷画史上尚属首次。
笔筒的形状通常是圆柱形的,但也有椭圆形、正方形、棱柱形、双形、共形等。用竹、木、牙、角、玉、金、银、铜、铁、瓷、紫砂、玻璃、景泰蓝等材料,采用刻、雕、刻、画等技法。装饰图案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山水、书法、邮票等等。清代瓷器笔筒流行,品种繁多,有青花、釉下红、五彩、粉彩、单色釉、釉中三色、斗彩、洒蓝釉、豆青釉、武进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