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自媒体从业者,你是如何积累自己的素材的?

2017是最好的时代,无数热爱写作的人成功登上了新媒体井喷式发展的便车,实现了年薪百万、财务自由的梦想。这样的新媒体“牛市”让无数人眼红,也吸引了一大批“写作小白”投身到这股洪流中,企图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分一杯羹。我就是这些“写白”中的一员。

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我每天都在做白日梦。文章还没写完,我就开始幻想发表后能收到多少赞,能增加多少粉丝。总觉得月薪几万已经在向我招手了。然而白日梦真的只是幻想,现实给了我迎头一击。很少有人看我写的文章,投稿总是被拒绝,喜欢的和粉丝都很少。我想过放弃,但我坚持下来了。然后我开始花很多时间学习写作,看了几本写作技巧的书,上了一些写作课。事实是,我还是写不出好文章。

走了一段弯路,终于体会到了一些经验,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结构,同样观点的别人的文章比我的好。原因是我的积累太少,文章缺乏深度和高度。

影响文章阅读量的指标有两个:打开率和转发率。打开率靠好标题,转发率靠优质内容。优质内容从哪里来?我想应该是在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之后,我才能引经据典,然后才能写出精彩的一笔。好材料对于一件物品就像调味品对于食物一样。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锦上添花,还能让人回味无穷。

那么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找到了一套有用的方法。

第一,材料是从什么渠道来的?

1,书籍,杂志,报纸

江洋先生曾经说过:年轻人,你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读得太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持续的输入才能保证高质量的输出。我们都年轻,阅历有限,但可以通过读书来延伸自己的阅历和认识。看书的时候不就是和作者一起生活的经历吗?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逐渐衰退的问题。除了几个让我们感触颇深的片段,其余的基本看完就忘了。这里有一些从阅读中积累素材的好方法。

?三色音符

我觉得读书时贴笔记是大部分人的习惯,但是会用三色笔记的人就比较少了。这个方法在君春意的《高效阅读》原著中有所提及,他建议我们在阅读时需要用三色笔记做标记:

红色便利贴:作者有意强调的地方;并被定位为课程的一部分。蓝色便利贴:你可以开始写的主题,用于启发部分。黄色便利贴:词语表达中值得参考的地方,或者写书评时要摘抄的原文。

在原春意的基础上,结合我的实际应用,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还是三种颜色,每种颜色代表一种类型的素材:红色笔记——思想,蓝色笔记——金句,黄色笔记——精彩举例。这样有两个好处:方便提取笔记,日后需要时快速查找。

?做笔记

不用说,我们都熟悉这样一句话:好的记忆胜过糟糕的书面记忆。除了传统的纸质笔记,还可以在豆瓣笔记区和云笔记中记录。

解剖阅读法

所谓解剖阅读法,就是把读过的书剪成碎片,放在文件夹里。对于书,我是不愿意这样做的。这种方法多用于报刊杂志。

打开书本帮助RIA贴便利贴

《文心》说:作文材料无处不在,不仅书本上有,从书本上学单词,即使学得好,也只是套话。读书贵新,作文贵新。最重要的是引发的功夫,就是从一件事情中悟出其他事情,把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观点与其他书中的某件事或生活中的某件事联系起来,就可以证明这句话。这个触发器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清新而充满“情”。

读书的触发和思考真的很重要,因为从读书的那一天起,我们只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没有自己的思考,用书上学到的知识写出来的都是老生常谈。然而,很多人在阅读时很难进行深入而积极的思考。最近发现开卷帮助RIA便利贴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让读者积极思考。

阅读分为:R(原片段)、I(用自己的话复述知识)、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历)和A2(以后如何应用)。

★R:阅读时,遇到某个心跳片段,停下来画。

★I: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来的知识来理解知识本身,写下来贴在相应的页面上。

★A1:复习自己是否经历过或看到过类似的事情和情况,让这些知识真正与自己相关。

★A2:结合你所读到的(观点/建议/灵感)和你自己的经验,想象你将来如何使用它。

在这四个步骤中,A1便利贴是一个积极思考、触发阅读的过程,而这些体验和反思是写作的最佳素材。

2.各种新媒体平台

现在各种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微信,微博,豆瓣,简书,各种听课app。这些平台每天都会发布很多好文章,这些好文章也是我们主要的素材来源。

微信订阅

我就打开手机看了一下。我关注了几十个微信订阅号,其中三分之二保持每日频率,每天更新一篇以上。面对这么大的信息量,素材收集也是讲究技巧的:你必须先确定自己的写作取向,才能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比如现在我注重自我成长,我会更加关注这类订阅号。如有书籍、职场充电宝等。,我会看每天推送的文章。如果有好的文章,我会收藏起来,贴上标签。当我有足够的时间的时候,我会再次梳理他们。可能会有一些文章因为某一句话或者某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这样的文章就不收了。只需在手机上截屏被触碰的地方或者直接复制到云笔记保存即可。

简单的书

简书里也有很多好文章,简书有一个有用的工具——专题。我自己建了一些专题,把好的文章归类到专题里,以后需要参考的时候很方便找到。

几乎知道

知乎是一个问答平台。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信息搜索问题,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高质量回答。也可以从一些有大量答案的问题中找到很多不同的观点,既可以搜索素材,又可以拓展思路。

听书APP

听书类app很多,比如Get、有书、喜马拉雅等。他们的评书手稿质量非常高。当然,因为他们是评书,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看书来获取评书稿中的思路,但是一个评书稿通常会附带多个案例,这是一个很好的收集案例素材的渠道。

3.观察生活

所有的写作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文心》里说,一部成功的小说是世界上最真实的故事,虽然它不是某件事的记录。

《成为作家》也说:“真正的天才有取之不尽的源泉,这是一个原因。他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可以为他所用。”

之所以写不出文章,是因为我们观察的太少,对身边发生的“小事”无动于衷,无动于衷。似乎只有大事记才能进入我们的眼帘,引发情感。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对外界的好奇心,没有任何东西能吸引你,激起你表达的欲望。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从生活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和实例是我们写作中最好的新鲜素材。如何收集这种材料?可以随身带个笔记本,用手机备忘录或笔记,随意记录生活中的感受;如果方便的话,也可以语音记录,省时省力,然后整理。也可以每天写日记,记录一天的经历和感受。写多了,你会发现日记也成了你的素材宝库。

4.去看电影

看电影也是扩展阅历的好方法。高分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故事线、价值观输出都是写作素材的来源。使用这样的材料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毕竟不看电影的人很少。

二、如何组织素材比较实用?

刚买Kindel的时候,我疯狂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免费的电子书资源,在淘宝上花几块钱买了几本G。然而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整理好这些电子书,它们还在网盘里乱七八糟地躺着。老实说,我不知道哪些电子书是正版的,哪些是盗版的。我很少从网盘找电子书,怕排版太乱。这是资源乱放的结果,我们的物质积累也是如此。没有精心的安排,积累素材的过程只是浪费时间。想用的时候总觉得有似曾相识的素材,只是找不到而已。

1,存储工具的选择

素材存储工具的选择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我在这上面走了很多弯路。一开始我用纸质笔记本做笔记,但是两个因素让我无法坚持。第一,习惯了打字抄写,真的很痛苦。第二,纸质笔记很难找到。我也尝试过用电脑文件夹存储资料,复制和查找都不再是问题。然而,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我不总是在家里写,在公司或者咖啡馆写也找不到素材。

通过个人实践,我推荐使用云笔记作为材料的整理工具。第一,云笔记可以搜索,很方便找。第二,云笔记可以同步。只要安装了APP,我们的素材就可以在任何电子设备上打开,随时随地整理的素材就可以在其他设备上同步展示。

我在用的云笔记有两个:印象笔记和道云笔记。我不怎么用evernote,因为不习惯它的文件夹功能。它的文件夹不能分多层,只能分两层。虽然标签搜索功能很强大,但是对于有点强迫症的人来说确实难以承受,而且只能同时在两台设备上在线。但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直接从微信、简书、听书平台导入文章。因为这个功能,我暂时保留我的evernote。

有句话说的好,笔记真的很用,我喜欢。它的文件夹可以多层次分级,随心所欲的精细,搜索功能也很强大,可以多台设备同时在线。有一句话,笔记成了我收集素材的主战场。

2.材料分类

大家都看过李敖的解剖阅读法:他看完的书都被他撕得粉碎,所有有用的资料都被剪下来分门别类放好。他说:我不记得我凭记忆收集的信息。我用对细节的耐心把它勾起来,放在数据夹里。我的记忆只需要记住这些标题。

所以我们在整理材料的时候,分类越细,就能把材料勾得越紧。通过写作实践,我认为素材至少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的定位分类,如心理学、历史人文、自我成长等。第二层次是中间范畴,可分为自律、阅读、时间管理等。第三层次是第二层次的一个分支,可以分为这几类:标题、观点、金句、灵感、案例、书单、优质文章参考。

?我的材料分类

只要我们按照这些类别建立文件夹,把素材填满,就可以建立一个强大的素材库。

吉姆·科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飞轮效应。他说:想象一个飞轮。当你开始推动它的时候,你需要花很大的力气。但是慢慢的,你每推一次,你花的力气就会转化成飞轮的能量,让它比前一次转得更快。最后它会自己转,越转越快,你不用再推了。写作也是一样,刚开始很难,要花很大力气积累素材,但是你要相信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当你积累了足够的素材,大量的写作练习,你也可以借助上帝的帮助,一口气写出一篇好文章。

最后,我用海明威的经典语录鼓励大家: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每天做好积累,没必要心急,该来的总会来。